財務智商高的經理人有助於企業的穩健發展,因為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利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公司成功;他們能更明智地管理資源,更敏銳地使用財務資訊,進而提高公司的獲利能力和現金流;他們也更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並且為管理提供協助,而不只是擔心高階經營團隊有多麼被誤導。(本文節錄自《百大企業經理人必學的財報獲利課》一書,作者:凱倫.伯曼、喬.奈特、約翰.凱斯,聯經出版,以下為摘文。)
當財務智商較高時,企業的表現會更好
畢竟,健全的企業是一件好事。健全的企業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為員工提供穩定的工作、加薪和晉陞機會,還為股東帶來了豐厚的報酬。整體而言,健全的企業有助於我們的經濟成長、維持我們的社區強大,並提升我們的生活水準。
財務智商高的經理人有助於企業的穩健發展,因為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利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公司成功;他們能更明智地管理資源,更敏銳地使用財務資訊,進而提高公司的獲利能力和現金流;他們也更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並且為管理提供協助,而不只是擔心高階經營團隊有多麼被誤導。
例如,我們就曾經用公司的實際財務狀況來指導業務主管。當我們取得現金流量表,並向他們展示公司的現金流是如何在透過收購來追求成長的過程中被耗盡時,其中一位業務主管面露微笑。
我們問他為什麼微笑,他就直接笑了出來。他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與部門的業務副總裁爭論。原因是,他們改變了佣金規定。我們過去是按銷售金額領取薪酬的,現在則是收款時領取。現在我終於明白這個改變的原因了。」
他繼續解釋說,他同意公司採取透過收購來成長的策略,也真的不介意公司藉由改變佣金規定來支援這個策略。他只是以前一直不了解原因。
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財務智商也有助於使企業更健全。現在許多公司都受到人事鬥爭和權力的影響。他們獎勵那些討好上級並在幕後搞小圈圈的人。公司裡充斥著八卦和不信任;當人們忙著確保自己的利益時,就會失去共同的目標。在最壞的情況下,這種環境會變得真正有害。
我們曾合作過一間公司,員工認為只有在大聲抱怨他們不滿的那幾年,公司才會發放紅利獎金。他們認為,分享紅利的目的是要讓他們不要表達意見。實際上,該公司有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案,將員工的努力反映在季度的紅利支票,但是政策因素導致員工從來不相信這個方案是真實的。
人事鬥爭有一劑簡單的解藥:陽光、透明和開放的溝通。當人們了解公司的目標並努力實現這些目標時,就更容易建立一個以信任感和團隊感為基礎的組織。
從長遠來看,這種組織總是比不那麼開放的組織更成功。當然,像安隆、世界通訊或雷曼兄弟這樣的企業,可以在充滿祕密、自私的管理下繁榮一段時間。
但是一個長期成功的組織幾乎總是建立在信任、溝通和共同目標感的基礎上。財務培訓──財務智商的提升──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公司裡,員工們認為分享獲利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不要表達不滿,而那些接受培訓的人卻了解到這個方案的真正運作方式。於是將精力集中在自己可影響的數字上,因此他們每一季都會收到一張紅利支票。
(延伸閱讀│比「感情好」更重要:想提升績效,先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將財務智商落實在日常工作中
這裡還有下一步。如果經理了解財務,對部門來說會有所影響,那麼請想像一下,如果一個部門裡的每個人──甚至是公司的每個人──都了解,那將會有多大的不同。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如果辦公室、商店和倉庫、店面和客戶所在地的員工,了解他們的部門是如何被衡量的,以及他們日常工作造成的財務影響,他們就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他們應該退回損壞的零件還是使用新的零件?他們應該快速工作以盡可能完成最多工作,還是更專注於工作以確保較少錯誤?他們應該花時間開發新的服務,還是培養與服務現有客戶?擁有客戶可能需要的一切有多重要?與陸戰隊員一樣,一線員工和主管應該大致了解組織的需要,讓他們能夠更聰明地工作。
當然,企業理解這個概念,近年來,它們已經向員工和主管們灌輸了大量的績效目標、關鍵績效指標(KPI)以及其他衡量標準。也許你就是那個負責頒布KPI 的人,如果是這樣,你應該知道,通常會伴隨著不少翻白眼和搖頭,尤其是當這一季的KPI 和上季的不同時。但如果前線員工理解了這些KPI 或績效目標背後的財務邏輯呢?
如果他們理解,這一季的KPI 之所以改變,不是某位高層隨便決定的,而是因為公司的財務狀況出現變化呢?只要能理解變動的原因,大多數人都願意適應新的情況;如果他們不理解,就會懷疑經營團隊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正如管理者的財務智商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一樣,員工的財務智商也是。例如,有效組織中心(Center for Eective Organizations)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了員工參與度的許多衡量標準。其中兩項特別的衡量標準是「分享有關業務績效、計畫和目標的資訊」和培訓員工「理解業務的技能」。
這兩個標準都與生產力、客戶滿意度、品質、速度、獲利能力、競爭力和員工滿意度呈正相關。換句話說,組織對員工進行財務知識培訓的次數愈多,組織的表現就愈好。
(延伸閱讀│在中產階級向下流動的時代:除了IQ和EQ,你還需要「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