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心底感到「正能量充滿」是很健康的一件事,此點無庸置疑。但不知怎麼回事,社會把保持正向定義成「只看每件事情的正面意義」。我們得強迫自己成為正向思考的人,否則就是失敗者。(本文摘自《哇!人生超讚der!(才怪)》一書,作者為惠特妮‧古德曼(Whitney Goodman),以下為摘文。)
想像你剛丟了工作,不僅極度恐慌、手足無措,更不曉得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你決定找個朋友聊聊。
他們看了你一眼,露出意味深重的微笑。
你心裡期待著:會收到令人感動的支持嗎?還是他們正好有什麼很棒的工作機會要給你?
你有點心煩意亂,然後他們以充滿睿智的神情說道:「你這樣算好了,至少每天都可以放假休息。想想看,你可以從這次的失業裡獲得多少經驗!」
此時此刻,有毒正能量正悄悄進駐。
你愣在當下,心裡想著:「他們有在聽我講話嗎?我真的該對失業心存感激?」
你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你沒有半點感恩之情,該拿什麼來面對朋友的回應?你明明焦慮到快抓狂了!這當下,你只覺得沒有人瞭解自己,只好把自己真實的感受擱置一旁,對朋友說:「哦,謝謝。」
到這地步,你不只失業,還覺得朋友離你好遠好遠,更覺得無法往好處想的自己很丟臉。
他們只是想幫忙
聽著,這些人不壞,他們多半立意良善,所言也不全然皆錯,你此刻確實會有比較多時間休息,狀況也有可能(甚至往往會)更糟,而你也真的很有機會從這些經驗裡獲得成長。
問題在於你還沒走到那個階段。你才剛遇到困難,還處在擔憂焦慮與煩悶裡。恐懼令你身心都進入危機狀態,這不是老生常談就能解決的。你需要在情感上獲得支持,也需要空間整理自己的感覺。
在事發當下或甫過不久,我們根本還無法消化那些「充滿正面意義的建言」,因此,它們就成了有毒的正能量,讓置身困境的我們不但感覺自己無法被聽見,更覺得被評價和誤解。
有沒有覺得聽起來很熟悉?「保持正向」向來都是件好事,不是嗎?搞不好你曾有許多如上所述的經歷,但仍疑惑保持正向為什麼會帶來壞處?它明明很有力量啊!真的有這麼糟嗎?
坦白說,「保持正向」在人類的文化裡堅不可摧到沒有人敢挑戰它的存在。當我持續研究與撰寫這個主題的文章時,總擔心自己在討論過程中會顯得太過「負面」。每次試著反擊「負能量退散」的文化,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震驚與困惑。
我的收件匣塞滿各種評論與留言,像是:「正能量怎麼可能有害?你瘋了不成?」 我知道自己的做法等於在挑戰一切,因為我們的文化宣誓效忠於正能量,無論是醫師、心理師或任何領域的佼佼者,都深信保持正向是通往幸福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看法會引起疑惑也很正常。
然而事實是,我的個案、朋友、家人多年來都提到,什麼事都得正向思考的感覺其實很不好、很有壓力。他們身邊不乏總是把「一切都會沒事的」「凡事往好處想」等話掛在嘴邊的朋友,他們也很難跟這些朋友相處,更知道那些話根本毫無用處。如果可以,好想聽到不同的說法。
不過在正式探討有毒正能量之前,有件事仍得先說清楚、講明白──並非所有的正向思考都不好。正確使用正向思考是很棒的,專家們也同意感恩、滿足、樂觀、自信等正向感受可延年益壽與促進健康。
雖然有些效果可能言過其實,但正向思考確實有其價值。經常處在正向感受裡的人,多半會有比較豐富的社交生活、較積極主動、較樂於從事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因此,打從心底感到「正能量充滿」是很健康的一件事,此點無庸置疑。
但不知怎麼回事,社會把保持正向定義成「只看每件事情的正面意義」。我們得強迫自己成為正向思考的人,否則就是失敗者。負向思考成了敵人,無論自己或他人,只要有一點負能量,就會遭到譴責。因為缺乏正能量代表你不夠努力,還會拖累別人。
健康的正能量允許人們在現實和希望之間保有一些空間,有毒的正能量則會迫使人們否認與壓抑情緒,認為自己與別人都「不應該有情緒」「有情緒是錯的」「只要再努力一點,就不會有情緒」。
心情不好時還被迫要正向思考的感覺,我相信大家早就受夠了。但公然質疑正向思考,等於向一個屹立不搖已久的信念宣戰。 但我管不了這麼多,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