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感染】系列報導:解封了?!中國宣布2023年1月8日起,COVID-19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跟著鬆綁的疾控規定有哪些?聽說,機上還是得配戴口罩;好消息是抵達大陸後,不必再被送去防疫旅館集中隔離?《遠見》帶你一次看。此文為最完整更新。
中國大陸新冠疫情防疫政策大轉彎,原本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之時,仍堅持貫徹動態清零,但在12月26日,官方態度丕變,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新方案,全面取消了入境後的所有隔離政策。
這份《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中,最大的調整是,取消入境後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
入境中國無需申請「健康碼」
方案也指出,自2023年1月8日起,赴大陸人員在入境之前的48小時要進行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者可入境中國,無需向大陸駐外使領館申請「健康碼」,除此,只須將結果填入海關健康申明卡即可。如呈陽性,相關人員應在轉陰後再來。
另外,到了真正入境之時,中國大陸當地,也不再對入境的人員當場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對健康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者,可放行進入「社會面」。
若是健康申報異常,或是出現發熱等症狀,由海關進行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若屬於未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感染者或輕型病例,可採取居家、居所隔離或自我照護,其他情況建議盡快前往醫療機構診治。結果為陰性者,由海關依慣例按照中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等法律法規實施常規檢疫。
機上乘客入境,仍須配戴口罩
大陸也鬆綁了先前對於國際客運航班的限制。
比如,取消「五個一」「一國一策」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分階段增加航班數量,優化航線分布。同時,簡化機場入境航班處置流程,提高機場運行效率,加強重點城市航班接收能力建設。
但乘客配合機上防疫,乘機時仍須佩戴口罩。
至中國簽證程序,也會進一步優化
至於來中國大陸的簽證,原則是進一步優化復工復產、商務、留學、探親、團聚等外籍人士來大陸安排,提供相應簽證的便利。
與此同時,恢復執行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
各類口岸貨運(比如小三通)也被要求盡快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包括調整陸路口岸「客停貨通」政策,逐步恢復陸路口岸客運出入境(含邊民往來)。逐步恢復水路口岸客運出入境。
對於國際郵輪,規劃是先開展試點,再逐步放開,大原則是為中外籍船員在中國境內換班提供更多便利。
為了鼓勵出入境旅遊,大陸將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所有出入境的封控措施幾乎完全取消,國門大開之後,問題就只剩下「誰敢在這時候去大陸了?」
綜合外電報導,大陸政府一次內部會議文件在網路洩露,顯示12月1日至20日的新增病例達2億4800萬起,占大陸總人口18%。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更是預測,在不久之後,大陸半數人口都將染疫。
根據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接受《遠見雜誌》訪問時,以公衛專業分析,在第一波的疫情高峰期,可能導致三成大陸人確診,約莫是4.2億人感染新冠。
然而,由於瞬間有太多人染疫,若是再遇上醫療擠兌的話,致死率將會向上提昇,落在萬分之15或萬分之20之間,死亡人數則為63萬~84萬人左右,出現所謂的「超額死亡」。
另外,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2年第七號公告,首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換句話說,是將新冠視同感冒的傳染病。
不再全民普篩,需要核酸的只剩這幾類人
更名,意味著放寬封控有了法律依準,像是核酸檢測策略,便調整為「願檢盡檢」,不再全民普篩。
新規之後,還是未停止這類篩檢的,只剩醫療機構所收治的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症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症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症狀的醫務人員。還有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依舊定期做抗原或核酸檢測。
另外,針對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症狀後及時指導開展抗原檢測,或前往社區設置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
防疫重心轉向治療,分級分類救治
從大陸最高醫療機關、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所發布的資訊,未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採取居家自我照護。普通型病例、高齡合併嚴重基礎疾病但病情穩定的無症狀和輕症,在亞定點醫院(類似台灣的診所)治療。
以肺炎為主要病徵的中重症,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
但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或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無法收治更多病患者,在三級醫院(類似台灣的醫學中心)治療。
總結來說,目前大陸針對新冠的防疫方針,已經將重心從「圍堵」轉移至「治療」,並採取分級分類救治患者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