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皇照:價格戰不是萬靈丹

林宜諄、張經義採訪整理
user

林宜諄、張經義採訪整理

2004-09-01

瀏覽數 25,000+

李皇照:價格戰不是萬靈丹
 

本文出自 2004 / 9月號雜誌 第219期遠見雜誌

產品市場售價主要由供應者、消費者和競爭者三大因素決定。當企業面臨競爭者祭出價格戰,應先分析競爭者的降價動機、產品定位和顧客屬性,再決定因應策略,而非冒然降價應戰。

供應者主要考量的是生產成本,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種,這兩種成本對是否進行價格戰有不同的意涵。一般而言,若產品的固定成本比重高、變動成本低,這類產品具備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效果,比較適合打價格戰,因為擴大市場銷售量,可分攤固定成本,獲致降低成本的好處。此外,「學習效果」也很重要,藉著生產經驗,熟能生巧後,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成本自然也可降低。

有些企業在推出新產品時,常會以比當下產量生產成本為低的價格上市,這作法考量的是長期獲利,而非短期的盈虧,因為上市時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可加速消費者採用該項產品,使擴散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會降低相關廠商加入競爭的意願,讓有意加入競爭的廠商認為無厚利可圖,失去進入的動力。新產品在市場上若能快速擴散又無競爭廠商,就容易取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由於規模經濟效果,單位生產成本降低,長期而言,即可享有利潤。

消費者屬性可依據其「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和「對商品差異性的認知」,區分為四種族群:價格購買者、方便性購買者、價值購買者和忠誠購買者。(見頁二二九圖表)

對價格不敏感的族群中,有些人不強調產品的差異性,一切以購買的方便性為優先,這類族群的消費者可以稱為「方便性購買者」。「忠誠購買者」同樣對價格不敏感,但強調產品差異性的重要,這群人重視差異化效用和品牌價值,價格降低對他們吸引力並不大,在富裕的社會中,這群人愈來愈多。因此,降價對價格敏感度低的消費族群並不具吸引力。

價格敏感度高且不重視產品差異性的消費族群,就很容易被廠商降價活動所吸引,這群消費者稱為「價格購買者」,這大概就是唐波特(Don Potter)此次在《史隆管理評論》中探討的對象。至於對價格敏感度高,又重視產品差異性的「價值購買者」,只要商品真有差異化的價值,他們會願意付出代價購買,這群人通常屬於較為理性的消費者,他們大都會蒐集產品的相關資訊,也擁有解讀產品屬性和價格的能力。

低價不一定贏得顧客芳心

企業務必要清楚自己的顧客屬於哪一族群,因為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會被降價活動吸引,對手降價挖走的可能僅是少數對價格敏感的顧客。

面對競爭者削價競爭,首先要釐清對方的動機。有些小型廠商或後進企業為了吸引市場大眾注意,會採取大幅降價的價格競爭策略,例如:某些即將退出市場的邊際廠商會祭出破壞市場秩序的超低價格,其實只是準備結束營業,清倉大拍賣「拚現金」的把戲,現有廠商就不該上陣應戰,隨之起舞。

企業因應價格戰爭,如果過於輕舉妄動,可能會引發產業內連鎖性的價格戰,擠壓產業整體利潤,不僅會導致個別廠商獲利降低,也會損及消費者對品牌間品質差異化的認知,造成企業難以彌補的傷害。

舉例來說,本來領導品牌的產品毛利是六元,因應削價競爭後調降價格三元,雖然降價後還有三元毛利,但因為領導品牌的市占率很高,降價對總利潤和營收的衝擊遠比小廠商降價大很多。

領導廠商的降價行動,也可能讓顧客對產品差異化價值的認知縮小,落入「賺得一個對價格敏感的顧客,卻失去多個可讓廠商獲利的忠誠顧客」的窘境。

然而,當消費者已經掌握產品相關資訊,充分瞭解商品差異性不大時,廠商若發動價格戰,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例如一般日常用品,消費者已有充分的使用經驗,也瞭解各品牌間功能差異不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價格敏感度較高,降價活動因而發揮效果。反過來說,當消費者對商品資訊掌握不足、對產品瞭解不多,價格往往就是品質的象徵。

像我們之前做過有機農產品市場調查發現,一般白菜一粒十五元,有機的通常可以賣到四十到四十五元,如果今天一個有機白菜只賣二十五元,消費者可能會卻步,認為這些白菜並非採用有機方式生產,而失去購買信心。

廠商訂定價格應依消費者心中的價值認知來決定。對消費性產品來說,因為最終消費者較難充分掌握所有商品資訊,所以廠商決定價格水準有較大的空間,但工業性產品(如零組件)則不然,這種生產過程的中間性產品,因為專業買家對產品資訊掌握相當清楚,價格往往是影響採購決策的重要因素,因此,當零組件變成標準化產品時,買方透過大量採購要求降價是在所難免。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在中間性產品中,英特爾(Intel)避開價格戰的作法值得稱許,他們透過強力廣告與最終消費者溝通,訴求Intel產品的差異性與不可替代性,讓消費者感受到獨特價值,促使消費者購買電腦時,指定供應商提供「Intel Inside」的產品,成功跳脫中間性產品削價競爭的商業模式。

占有率不等於獲利

面對價格競爭,企業必須認清兩個重要觀念,一是「市占率不等於利潤」,一是「運用促銷手法取代價格競爭」。

追求獲利遠比市占率重要。像日月潭涵碧樓的高房價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經過兩年的經營經驗,經營者發現顧客群中有兩種類型:住宿天數短的顧客占大多數;住宿天數長的顧客,僅約三成。部分短期住宿的顧客在住宿期間的消費行為,與涵碧樓的定位有落差,例如過度喧譁,欠缺用餐禮儀等,足以影響長天期顧客的住宿意願。

今年,涵碧樓決定提高住房價格。結果,住房率雖稍有下降,但總利潤卻是增加的。這種藉提高價格來減少無法帶來利潤的客戶、爭取留住貢獻度高的客群,以提升獲利力的手法,就是著眼於獲利力,而非以市占率為主要考量的範例。

企業應重視的是顧客心目中的「價值」,而非市場的「價格」。價格可做為吸引消費者的利器,但廠商也可運用價格做為「顧客淘汰機制」。像現在很多銀行紛紛設立貴賓理財中心,全力服務少數財富管理客戶,也提供多種免費服務,而將對銀行利潤貢獻度低的存放業務,交給自動化櫃員區服務,就是一種價格差異化的手法。

此外,降價只是促銷手段之一,企業應以短期的促銷戰術取代長期的價格戰。理論上,為期一個月的九折促銷價,跟原本賣一百元的商品,售價降為九十元的作法,兩者意義不同。

目前有些廠商推出促銷活動時,採用下次消費抵用折價券的方式,除了滿足消費者額外誘因的需求,也提高消費者再次惠顧的意願,可以避免陷入削價競爭的困境中。

推動「正值加總競爭」

價格戰是「負值加總競爭」(negative sum game),損人又不一定利己。企業應該把重心放在提升產品品質,創造更多價值或更佳作業效率,來吸引顧客,增加銷售和利潤,並刺激對手提高品質的「正值加總競爭」(positive sum game)上,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此一來,不僅可厚植產業利基,使廠商獲利,顧客更能受益。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單考慮產品的功能價值,還會考量社會價值、情境價值、新奇價值以及情感價值。

產品的「功能價值」因技術精進快速,進入門檻日漸降低,產品功能相同後,品牌間如無其它認知差異,很容易陷入價格競爭。產品的「社會價值」是難以取代、模仿的,像偏愛名牌的人重視彰顯自己地位,炫耀與其他消費者的差異。

「情境價值」強調的是消費產品時間和地點的效用,例如聖誕節、情人節等節慶是創造情境價值的最佳有利時機。產品的「新奇價值」主要是滿足顧客的好奇感和知識性,因此,包裝、形式、口味的變化,都可提高顧客認知的新奇價值。至於「情感價值」,則是訴求給予消費者一份特別的體驗感受,像星巴克(Starbucks)就是一個好例子。

企業應儘量以非價格競爭的手法來避開削價競爭。當競爭者採取降價攻勢,切記不要毫無考慮就立即回應。擬定清楚產品定位,強調消費者重視的獨特性,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轉換成本,塑造高價產品的地位象徵和品質形象,讓產品與重要的最終消費利益結合,同時建立消費者能正確回應競爭對手價格改變的公平性價值認知,這些都是企業戰勝削價競爭的不二法門。(林宜諄、張經義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