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現在有三塊烏雲罩頂,一塊是中國大陸的宏觀調控,一塊是石油價格上漲,另一塊則是美國的升息。
1980年代中國經濟歷經好幾次大起大落,可以用八個字「一放就亂、一收就死」來形容。這是說政策開放的時候,經濟成長衝得很快,通貨膨脹馬上跟上來,這時政府就得開始宏觀調控;但只要政策一緊縮,經濟就死掉了,也就是硬著陸。
那段期間的經濟景氣呈大波浪狀,忽上忽下,經濟成長率平均約9%,但最高可以達到23%,高峰和谷底落差很大。
到了1992年、1993年又有一輪通貨膨脹現象出現時,很多學者就擔心,中國又會跟1980年代一樣經濟硬著陸。但令外界驚訝的是,那次中國實施宏觀調控,歷經四年,經濟成長率和通貨膨脹都下降,我認為算是成功的軟著陸。
這次中國宏觀調控的背景,從經濟成長率與通貨膨脹率兩個指標來看,情況比1993年那波算是小巫見大巫。2003年經濟成長率9.1%,第四季高到9.9%,因為有SARS影響,全年下降了一些。但中國通貨膨脹率去年還是很低,2004年3月份通貨膨脹率只約3%。
問題是在投資增長過速。1993年中國投資率是36%,2003年是47%,投資增長的幅度遠遠超過上一次。投資率一旦到達40%以上,就會發生一些問題。例如,這麼多的投資計畫,是不是每個都有效率?美國經濟在1996年至2000年剛歷經過高科技投資泡沫,那時經濟非常繁榮,高科技股價很高,後來證明是IT投資過度,變成經濟泡沫,結果經過2001至2003年,三年的調整時間,全球經濟才慢慢恢復。
其實中國政府去年中就開始採取房地產降溫,緊縮銀行貸款等措施,但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一直到中國總理溫家寶講了話,才讓外界像南柯一夢,突然醒過來。
1993年中國的宏觀調控對國際間沒什麼影響,但十一年後,現在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之一,影響當然大。中國去年的進口成長接近40%,主要是石油、鋼鐵、高科技產品等,包括台灣、日本、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都是大陸。假如中國經濟忽然硬著陸,進口將大幅減少,也將影響東亞國家的出口,這是為什麼大家會擔憂。
中國現在經濟成長率約10%,官方希望減速到8%到9%之間,目標是7%。所以未來兩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會往下走,但也不會掉到5%或4%。
我判斷,這次中國極可能軟著陸。因為官方人士在這方面已經很有經驗。1992至1997年執行宏觀調控的中階幹部,現在很多人都已高升至上層決策圈,行政部門的處理能力會更成熟。
我估計,這次宏觀調控的時間,從去年中起算,至少需要兩年,上次花了四年,這次大概只要一半的時間。中國國內的鋼價已經下跌了,投資也開始slow down(趨緩)。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經濟有減緩的跡象,我想至少要有八季的slow down。
當然也有難度。以前地方政府影響全國八到九成的投資,中國進行宏觀調控只要靠行政手段或是黨的組織,發布像貸款限額,停止工業區開發等命令,就可以控制。但現在中國有不少民營企業,外商企業也進來了,光用行政手段,效果不如以往。因為這波投資熱潮裡,有部分是市場行為,必須用市場工具。所以這次中國須以行政和市場手段交互彈性運用,因此有很多細部工作要做。他們會邊做邊看效果,效果不顯著時,官方動作就會更大一點。
中國的問題在於貸款質量,我認為,必要時,中國需要調升利率,才能控制資金成本。大陸部分銀行的貸款利率已經慢慢往上調了。
中國的基準利率還是中央訂定的,但是銀行可以在基準利率上自己決定加碼。我認為,中國在等美國升息,美國升息以後它就會跟進。
我覺得中國政府也可以提高稅率。外資進來這麼多,也享受許多賦稅優惠,現在只要提高一點公司的所得稅,或是提前實施內外稅並軌,讓外資企業稅制和本國企業接軌,這種稅制合理化的措施,就可以控制投資增加的速度了。
資金成本有兩個,一是利率、一是賦稅,用稅的工具來作槓桿,就不一定要用到利率手段。想要控制熱錢的話,調利率當然是比較容易的手段。
宏觀調控對新投資者不利,因為成本墊高了;既有的業者因為競爭者減少,可能獲利,但整個市場也有可能因宏觀調控而萎縮。不過我認為,大陸市場下滑的速度不會很快,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包括美國,是沒有泡沫的,沒有泡沫哪來成長。我覺得不必對泡沫太疑慮,只要不是大泡沫就好了,投資本來就是有風險的行為。(林美姿、張元祥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