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八個觀念改善台灣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4-05-01

瀏覽數 33,350+

八個觀念改善台灣
 

本文出自 2004 / 5月號雜誌 第215期遠見雜誌

什麼是「觀念」?觀念是一種看法、一種推理、一種思想;它同時也是一種意願、一種行動的規範。它表達了一個人的價值標準、專業知識,以及道德勇氣。

什麼是「進步的」觀念?「進步的」觀念是在尊重法治與民主之下,這些看法與論點能夠促進經濟效率、社會公平與文化進步。它向特權、壟斷、私慾、惰性等等現象挑戰。

「進步觀念」之難以普及,不論是由於迷信、私心、無知,或者來自於人情,甚至好意,都影響了國家現代化的方向與速度。一位西方哲人說過:「要改變落伍的觀念,就必需要靠進步的觀念來代替。」

(一)不僅是「一字之差」

一位新任命的總經理,上任三把火,把一個擁有數萬名員工的機構弄得上上下下無所適從。半年後董事會調換了他,理由是:「本公司不需要為改變而改變的負責人,本公司需要改變能帶來改善的負責人。」

一次美國的州長選舉中,兩黨競爭劇烈,最後共和黨候選人險勝。險勝的關鍵是他在投票前夕向選民承諾:「本州不需要盲目的改變,而需要有秩序的改善。」

「改變」與「改善」只有一字之差,但差之毫釐,真是失之千里。

(二)代價與白流

人類歷史上,流血的革命,有時帶來人們渴望的「改善」,有時卻帶來令人痛心的「改變」。

成功的革命,在於它「改善」了人類的命運,血流得有代價;失敗的革命,只是「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血就白流了。

從1950~1980年,中國大陸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卻沒有驚天動地的改善。

同一時期,台灣社會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卻有驚天動地的改善。

「改變」靠衝勁,甚至蠻幹;「改善」則要靠知識,甚至靠智慧。

在現代社會中,人民所關心的,不再是承諾有多大「改變」,而在於實際上有多少「改善」。因此,在國際上,改變的,如大陸,得到重視;改善的,如台灣,得到尊敬。

(三)「合二為一」

以詭異的國內外情勢來衡量,今天台灣最需要的不是「改變」現狀,而是「改善」現狀。良性的改變就是「改善」;既是「改善」,則此一「改變」不能夠增加人民的不安定感,不能夠增加戰爭的風險,不能夠增加社會的對立。

所幸大部分的人民,對「改變」現狀的爭論(如台灣獨立)興趣淡薄;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工作、就業、教育、健保、稅收、治安、交通,環保……。在這個層次上,5月20日後的施政,有絕大的改善空間,來滿足人民的需求。

如果3月20日的總統大選已把台灣撕裂為二,那麼任何一位愛台灣的人都要用心來癒合這一分裂。使台灣社會「合二為一」。一葉扁舟是承載不住在茫茫大海中二股方向不同的均衡勢力!

筆者所提出的八個觀念——從大格局到人文情懷——奢望都有助於不同族群、不同政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兩千三百萬人民,逐漸凝聚共識。

(四)能「改善」什麼?

這八個觀念反映了二十餘年來我對台灣及大陸的觀察,以及對國際趨勢的理解。這些觀念都曾在《遠見》雜誌及一些媒體上提倡過,也都在華人世界公開討論過,海內外的反應也似乎都很正面。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些觀念到底能「改善」什麼呢?樂觀地說,我希望它:

◎能協助政府推動較為周延的公共政策與施政的優先次序。

◎能提醒企業做更具遠見的投資,也能兼顧社會責任。

◎能鼓勵每一個人做出色的「知識人」。

◎能加快台灣社會走向開放與現代化的速度。

◎能勸說兩岸進行對談,謀取雙贏。台北領導人的成就不是「買到了最新武器」,而是「三通終於可以直通」;北京領導人的成就不是「飛彈嚇阻了台獨」,而是「彈性推動了對談」。如果這些觀念,真能引起各方共鳴,那麼下一步就應當要有另一本書來討論「八個『政策』改善台灣」。

面對多元而分裂的、民主而對立的選後台灣,又面對一邊要統、一邊要獨的恐怖僵持,台灣——以及大陸——所要追求的不是「改變」,而是「改善」。

八個觀念

觀念一:大格局思維

——由「新」台灣人變成社會主流

觀念二:「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重要

——市場經濟壓倒意識型態,經濟就有生機

觀念三:不獨不統下的兩岸雙贏

——由曲折形成的「Greater China」來催化

觀念四:有靈魂的知識經濟

——「打拚才會贏」是匹夫之勇,知識的力量才能推向世界

觀念五:開放社會與國家競爭力

——社會愈開放,國家愈有競爭力

觀念六:提升人的品質與生活品質

——所有的政治承諾與個人努力都落空,除非二者能夠提升

觀念七:培養人文情懷

——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

觀念八:推動「學習型台灣」

——一旦個人或組織停止學習,就會被判出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