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額葉功能無法正常發展的孩子,多有視知覺能力低下的情況。如果視知覺能力不足,很難有效處理當下情況所需的視覺資訊,從而變得散漫,難以專注於執行課題。(本文摘自《我家的散漫孩子是創造力隊長》一書,作者為李瑟基,以下為摘文。)
注意力、專注力也有分類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的專注力,畢竟孩子的散漫與學習密切相關。事實上,只要是孩子,都會表現出散漫的傾向。但是,如果孩子並非偶爾無法專注於特定事情,而是整體生活表現出散漫的樣子,必須確認其理由。
如果孩子在整體生活上無法專注,可能是負責認知功能、執行能力、抑制衝動功能的額葉功能低下。在這種情況,無法專注的領域可能會逐漸擴大。如果額葉功能下降,「專注」本身遇到困難,即使在原本感興趣的領域,也很容易失去興趣,變得散漫。
學習無法專注的孩子常常被放任不管,認為他只是對於特定科目或領域缺乏興趣。也有很多父母認為,只要讓孩子對特定領域產生興趣,情況就會好轉。當然,這可能單純只是興趣問題,但也有可能是孩子的額葉在功能上處於「無法專注」的狀態。所以,必須留意觀察孩子處於何種狀態。
視知覺能力決定孩子的專注力?
額葉功能無法正常發展的孩子,多有視知覺能力低下的情況。
視知覺能力不是單純透過眼睛看事物的視覺,而是意指將視覺刺激與自己的經驗或從其他感覺器官得到的資訊綜合連結,加以理解且做出行動的能力。
這種視知覺能力與專注力關係深厚。
如果視知覺能力不足,很難有效處理當下情況所需的視覺資訊。不僅如此,由於無法好好控制當前所需執行事項以外的周遭視覺刺激,從而變得散漫,難以專注於執行課題。當然,專注力是靠著多方面的認知功能協調作用。但是,人們接收的資訊,大部分是透過視覺傳入,所以視知覺能力必然會對專注力起決定性作用。
父母7招協助視知覺能力低下的散漫孩子
1. 分階段讀書
要提升專注力,平時在家就要訓練。在家中最容易執行的代表性視知覺能力提升訓練,就是與父母一起進行「分階段讀書法」。通常,視知覺能力發展不足而專注力低下的孩子,會覺得讀書很難、很痛苦。孩子表現出閱讀困難時,第一階段是父母陪伴在旁,唸書給孩子聽,協助孩子對讀書稍微產生興趣。
之後,若孩子對讀書有一點興趣,建議從漫畫或圖多的書開始讀。判斷孩子對於讀書的排斥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消失時,再慢慢給孩子讀文字量大的書。孩子習慣了持續接收、處理視覺資訊,專注力自然會提升。
2. 玩拼圖遊戲
除了讀書活動,拼圖等包含多樣視覺資訊的遊戲,也很適合同時進行。若專注力不足,一開始很難完成拼圖,這時為了不讓孩子感到負擔,從相同形狀、顏色、大小的拼圖分類開始一起練習,也是很有效的做法。
訓練時要注意,即使孩子持續做出散漫行為,也別用催促或命令的口吻說話。孩子可以透過訓練產生明顯變化,但變化速度可能無法像父母想的一樣快。與其從一開始就設定遠大目標,不如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稍微表現出一點變化就給予鼓勵和稱讚,這樣的態度是必要的。
3. 營造安靜的環境
最好讓孩子結交安靜沉著的朋友,性格上會潛移默化。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教導孩子那是學習的獎勵,每次學習之後才能玩。也可以備好書櫃等空間,讓孩子把東西整理好。
4. 用適當方法管理孩子的作業
請孩子在學校一定要把作業記在聯絡簿上,回家寫下作業的優先順序。寫作業約20至30分鐘左右,就讓孩子休息。散漫孩子很難長時間專注,建議以孩子最大限度能夠專注的時間來度量,別超過5分鐘以上。作業完成之後,立即獎勵,並請孩子把作業收入書包。作業繳交後再拿回來時,務必檢查老師有確認過。
5. 檢視稱讚與處罰
重要的是,多加關注孩子的良好行為勝於錯誤行為,並即時反饋。
請謹記,父母的權威不是有賴嚴格的態度,而是在適當情況下即時稱讚所形成。
處罰只在行為明確背離標準時才進行。該標準必須是孩子充分理解的標準,必要時最好將處罰標準條列貼在餐桌上。
一般在實際生活中,常會因孩子表現不佳(例如不專心寫作業或弄亂房間)或責任所在模糊的問題狀況進行處罰。但在這種時候,孩子可能無法掌握明確規範,判斷上會遇到困難。處罰標準應該具體,不能有爭議的餘地。例如,「外出回家,5分鐘內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像這樣訂定限制時間,具體指示「用肥皂洗手」,才能防止不必要的情感消耗。
6. 指示衝動性強的孩子遵守規則
請關掉電視或遊戲,在安靜狀態下直視孩子的眼睛,明確做出指示。然後請孩子將簡單具體的指示內容「大聲說出來」,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訂下坐著吃飯、在公廁要排隊、不搶朋友的玩具等孩子無法好好遵守的規則,若孩子確實遵守,請給予稱讚,同時說明規則或紀律的重要性。
7. 別期待一次改正,請堅持不懈地管理
孩子的行為,不會因為一次稱讚或責備而有戲劇性的變化。
孩子必須經由反覆稱讚與管教才會改變,透過反覆試誤才能得到成功經驗。
為了矯正孩子的行為,通常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請記住,有鑑於錯誤習慣養成的時間不算短,若要重新消除錯誤習慣,當然需要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