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搶當航海王就看這裡!海洋大學撐起台灣航運、離岸風電的未來護國群山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2-07-01

瀏覽數 27,700+

圖/航運產業正夯,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航運工作(照片由海大商船校友、臺灣首位國輪女船長汪聖瑛提供)。
圖/航運產業正夯,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航運工作(照片由海大商船校友、臺灣首位國輪女船長汪聖瑛提供)。

近兩年多來,受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美貿易戰和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屢屢創下新高產值,形成所謂的「護國群山」。同樣的,台灣未來的護國群山,也將會從航運、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育、離岸風電及海洋能等海事相關產業中,隱隱成形。

首先,去年全台航運產業獲利突破台幣5000億元,全球排名前20大的航運企業中,就有長榮、陽明、萬海、德翔等四間企業來自台灣;此外,全世界有80%的優質風場位在台灣海峽,在政府積極推動綠能政策下,離岸風電已成為台灣重點推展項目,如今,隨著離岸風電發展進入工程年,馬上會有在地化、國產化及國際化的需求。

師資、環境、軟硬體設備 擁有完備支援

而蓬勃興起中的藍色與綠色經濟,由於涉及多項專業知識與技術,勢必產生許多人才缺口。對此,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直指,學校位在國際貨櫃港基隆港旁,多年來培養出海洋工程、生物科技、資源調查、養殖、人社、法政及航運等不同領域的人才,正是台灣海事人才培育的搖籃,「因為我們在師資、環境、資源及軟硬體設備等方面,都擁有完備的專業教育支援。」他點出關鍵。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

事實上,海大有電機資訊、海運暨管理、海洋科學與資源、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和工學院等七個學院,所有學院、科系訓練出的人才,都在航輪、海洋保育、海洋工程、智慧海洋及離岸風電等產業各司其職。許泰文舉例,像是離岸風機配電站的輸配電、葉片的製造與控制,以及風機數據的管理與蒐集,就需要機電及電機資訊學院的人才,以協助檢查機械、分析資訊。又如是開發風場前,必須進行環境評估,此時,便輪到海洋科學與資源、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院的人才登場,「建置風場前,要進行波潮流、大氣、生態、魚撈、漁業資源、文化資產等各種調查,這些調查就是由海洋相關專業領域培育的人才負責。」

學生在校內習得專業知識後,會帶著自己的專長與業界接軌。許泰文解釋,一般來說,產學合作案會從大氣、水文、環境、地質、生態與文化資產等調查開始,接著進行資料分析,最後著手風場規劃、設計與開發。以航道劃設工程為例,許泰文便親自領軍海大團隊,整合大氣風場、海洋物理、海事工程、資工、航運及漁業等各專業領域的人才,配合經濟部政策,偕同航港局執行此項重大任務,在兼顧能源發展的情況下,確保風場面積最大化、漁民作業與航行安全,「建置離岸風場時,航道會受到干擾,航道劃設就非常重要。加上航道有類似陸上紅綠燈功能的船舶交通服務系統(VTS),漁船跟貨船要怎麼分開?海上交通壅塞或航道繁忙要如何調控?過去大海域沒有這個問題,現在就有了限制,航道要怎麼預警、更改、分流?這些都要預先規劃,」許泰文強調,藉由產學合作的管道,學生學習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以實際場域的實作經驗解決專業所碰到的一道道難題。

學生於操船模擬機室訓練海上應變能力,照片由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學生於操船模擬機室訓練海上應變能力,照片由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扎實專業訓練 產官學界搶合作

同時,學校的團隊也協助開發商繪製離岸風機的工程要徑圖、做海況預報,以判斷施工期程,「因為開發商未必懂得施工環境條件,冬天究竟能不能施工?可以的話什麼時候施工最好?關鍵就在我們準確的海況預報與施工技術。有了正確的預報,在容許的天氣施工、打樁,一天能省下上千萬成本,」許泰文提到,海大為海事人才培育重心,紛紛吸引產官學界機構共同合作,像是世界風能與海洋能研究領先的國際學術機構英國愛丁堡大學、頂尖海洋工程研究的德國漢諾威大學,以及台電、中鋼、沃旭能源、達德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等,都是合作對象。

事實上,學生在海大除了能習得專業知識、業界實習,接軌國際更重要的收穫,是將正港海洋人「誠、樸、博、毅」的特質,埋入DNA中。許泰文分析,海洋人才身上,普遍有著腳踏實地、心胸寬闊和堅忍不拔等三大特質,「船員為了跑船,常常是三個月無法上岸,面對難測的海象,鬱悶的心理情緒,必須有強大的意志力,加上海洋中是一望無際的,船員通常會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心胸相對會變得寬大,就像海納百川一樣,」他另外以自身為例提到,自己走訪超過60國家,曾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相處並共事,一方面在無形中提升雙語能力,另一方面則不斷開拓視野,學習接受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提升自己的國際觀與增進專業知識。

學生於輪機工廠學習甲板下的設備操作,照片由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學生於輪機工廠學習甲板下的設備操作,照片由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確實,多年來,海大培育出源源不絕的專業海事與跨領域人才,並在相關產業中開枝散葉,高階主管、航輪船長、輪機長及物流航商等都來自海大;能源局、農委會、海委會、工業局、營建署、經濟部及內政部等政府機關的人才,也有不少海大的畢業學生,許泰文自豪透露,海大畢業生錄取「海事類」公務人員的招考,在全國排名第二,「代表海洋大學的人才,在海事產業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進一步解釋,像是風場開發案會在經濟部進行審查,而擁有相關專業的行政人才,正好能協助設計制度和審查程序。

隨著航運、綠能、海洋開發與保育及離岸風電產業在台灣冉冉升起,在這股藍色、綠色經濟熱下,來自海大的優異海事人才,也正在這些產業中,貢獻所長,發光發熱。

你可能也喜歡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數位專題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2016年,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校走過轉骨之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