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她們要做老闆

楊永妙、成章瑜
user

楊永妙、成章瑜

2004-02-01

瀏覽數 16,600+

她們要做老闆
 

本文出自 2004 / 2月號雜誌 第212期遠見雜誌

在台灣,「女性創業」議題剛剛升起;從大型高科技產業到服務業,從連鎖事業體到微型企業(或自雇型)的個人工作室,一股女性創業潮方興未艾。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台灣近十年女性雇主及自營人數統計表」,在1990年時,台灣女性雇主與自營者的企業占所有企業總數的比例為16.7%,到了2002年,已上升至20.9%,尤其是戰後五十年,台灣的產業發展史中,教育普及造就了女性就業的浪潮。

「台灣的女性創業家,一定會處處開花,」具有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博士學位,辭掉財團法人生物科技中心研究員工作,走上創業之路的國際威林生化科技總經理蔡淑貞說。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中,女性堪稱鳳毛麟角,也是女創業家中的拓荒者,傳統產業中,只有少數女性創業家能出頭,「裕隆集團董事長吳舜文,就是女性創業家的典範,」長期關注婦女與經濟問題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徐遵慈分析指出。

從男人背後站上台前

戰後嬰兒潮的女性,因為接受教育,就業的比例明顯上升,她們在職場上扎根,為後來的創業奠定扎實的根基。

女性最大的轉變是從成功男人的背後站到台前,她們擺脫有錢老爸或是有才老公的陰影,她們和男性平起平「做」,她們接受掌聲,也接受挑戰。

創業女傑不以「嫁個有錢人」為人生目標,她們要做自己的主人,她們要做老闆。

老闆的責任是長春新世紀診所董事長何麗玲樂於享受的甜蜜負擔,「你看,有多少人要和我一起拚事業,我對他們有責任哪!」談起事業,何麗玲的眼睛閃閃發亮。

高階女性的職場表現,足以證明她們的能力。去年度,美股有所謂的「女性當家股」,表現異常亮麗。包括惠普的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雅芳的鍾彬嫻在內等八位女執行長,過去一年領導所屬企業創下優越成績;八家公司股價一年來的漲幅比平均股價指數多出近一倍,業績表現把不少男性領導人比了下去。

根據《今日美國報》的報導,去年度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股價指數,漲幅達27%,這八位女性執行長領導的企業股價漲幅卻高達52%。

美國的超市連鎖Pathmark執行長史考特(Eileen Scott)分析女性執行長表現傑出的主因,在於女性高階主管升遷的藩籬太難跨越,「能爬到頂端的女性通常都會比一般男性領導人來得優異。」

國際上已經正視女性執掌企業營運大權的表現。然而,身在台灣的的職場女性,現階段的處境仍然艱辛。

分析女性創業潮的興起,主要還是女性在企業內晉升的門檻比男性艱難。根據主計處發布的性別權力測度顯示,台灣女性在政治領域已有一定的發言權,例如台灣女性在擔任公職的比例已經超過20%,居亞洲的領先地位;但是在產業界,女性高階管理人及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相對仍然偏低。(見表)

為爭取舞台,走上創業

華人航運界鉅子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直言,女性知識工作者的能力已經趕上男性,「男人將來沒有用啦!恐怕得進廚房燒菜了,」張榮發笑著說。

近幾年來,長榮集團拔擢了多位女性主管,連過去向來只有男性的貨櫃輪也出現女性船副,「長榮海運一定會出現女船長,」長榮集團發言人聶國維認為這樣的發展很平常。

但是,並不是所有產業都願意拔擢女性,也不是每個領域職場女性都能得到平等的晉升機會,「就是廣告」總經理黃文博以國內知名某零售通路集團為例指出,「整個集團裡沒有一位女性總經理。」

經濟部的統計也顯示,和男性一樣努力的女性,平均薪資卻只能達到男性的七成五。

為了爭取自己的舞台,女性於是走上創業之路。從投資創業、專業創業到夫妻創業等,女性創業的模式愈來愈多元。

這些拚勁十足的創業女性,她們淡淡的笑容裡,有著洞察趨勢的遠見與理想,溫柔的表情下,潛藏著一個努力向前、剛強的靈魂。

走過第一波的拓荒期,第二波的浪潮能量正在聚集,女性特質是創業女傑的優勢。「女性未必能專精某一個領域,卻能面面俱到,」蒙恬科技總經理史靜芬說。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女性領導人的眼光精準,具有洞悉產業趨勢的能力,她們比男性更願意授權、懂得包容、實事求事、體諒差異,也較具理想性格,「她們為社會注入柔性、人性化的企業價值,」創意行銷、兩性問題作家吳若權分析國內創業女傑的性格指出。

威盛科技董事長王雪紅是極具慧眼的女性投資者,被外界譽為「科技伯樂」,從IC設計的威盛、威騰、威瀚,半導體封裝測試的立衛、威宇,硬體製造的宏達、國威,到資訊通路的全達、建達、旭耀電通,王雪紅一路闖到底。

二十一世紀公關總經理丁菱娟相當洞悉台灣產業的脈動,發展專注深耕科技客戶的經營模式。

女性創業者也擅長在文化產業裡實現理想。打造幾米的墨色國際公司總經理李雨珊,就把幾米的「小人兒」變成國際品牌。

因為願意授權、懂得包容,創業女傑不乏成功跨越習慣領域的案例,沒有科技背景,中文系畢業的陳怡蓁卻能和夫婿張明正攜手,踏上高科技產業的創業之路。趨勢科技也重用了許多女性主管,包括行銷部、財務部、人事部門,都由女性發號司令,只有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交給男性掌權。即使在女性比例極小的研發部門也有女性出頭。研發部二百多位工程師中,共有近三十位專案經理,其中有三位女生,這是趨勢科技女性最少的部門。

資深公關人盧威丞形容優質的女性領導者就像園丁,「她們整理與灌溉園內花草樹木,幫助員工開花、成長,而不是控制或抑制他們的成長。」通常男性不會排斥這種女老闆的領導。

不過,媒體觀察人胡忠信卻認為,台灣對兩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社會的基因,「這種刻板印象很難改變,」他說。

性別的刻板印象讓女性同時身兼多重角色。主計處統計顯示,女性仍是家庭的主要負責人。雙薪家庭中,由女性負擔家事的比例高達95.3%。

女性甚至也不願意放棄天賦的角色;再忙,丁菱娟也不願錯過和孩子的相處與對話的機會;談起孩子,龍應台的臉上比談起國事溫柔。

同時擔任多種角色的煎熬,也讓創業女傑不禁心生「贏了事業,輸掉人生」的感慨,因而產生孤獨感。

黃文博分析指出,性別角色失衡,造成女性孤立無援。

工作下命令,在家被役使

女性被工作和家庭同時牽扯,平常在辦公室發號司令,在家裡卻被要求做勞務,權力行使完全背道而馳,「在工作下命令,在家中卻被人役使,」黃文博認為這是造成女性孤獨感的原因。

知名律師陳國慈,有一次談起年輕時歲月,身為職業婦女,面臨孩子還小,家庭、工作的雙重壓力,她禁不住感慨,「如果那時候,能得到多一些的體諒,就不會那麼辛苦,」她說。

就像民主社會的演化,兩性的權力結構需要女性自己去爭取。化被動為主動,女性才能走出自怨自艾。

高階女性已有這樣的體認,她們嘗試從男性同儕著手,向男性表達關懷和描繪兩性新世界的美麗。

兩性新世界裡,無論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彼此的關懷與實質的協助。

今年年初,交大第六屆EMBA班代史靜芬(蒙恬科技總經理)發起「女生皮一下,男生皮皮挫」的行動劇,全班七位女生當天身著皮衣發表宣言,表達對兩性新世界的期待,高呼「我們姿色過人,智慧上乘,品味超凡,秀外慧中,是你生活的好顏色,事業的好幫手,功課的好智囊,人生的好伙伴。」

她們向男性宣告女性的價值,鼓勵男性和女性同步成長。美好的兩性新世界,不能只有單一性別過得好。「男人不好,我們也不會好,」兩性關係研究者藍懷恩說。

由經濟的角度進一步延伸,男人不好,更將變成女人的包袱,「我們要幫助男性,」藍懷恩進一步表示。

「如果世界上還有一半的人屬於次等,這世界就不會完美。」胡忠信引述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論點指出,唯有男女平等,世界才會完美。

台灣是經濟主導型社會。預料進入數位時代,女性將會慢慢主導產業結構的變革,然後主導整個社會。

儘管整體情勢可能猶待五十年,但是創業女傑會繼續不斷地努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