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醫生技 Do something different

陳致中
user

陳致中

2004-01-01

瀏覽數 32,700+

台醫生技 Do something different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1月號雜誌 第211期遠見雜誌

窗明几淨的長廊、滿布試管和燒杯的實驗室,這家坐落於二樓的生技公司,雖然頂著生物科技的光環,看起來卻和一般的中小企業並無不同。然而「台醫生物科技」卻在2002年投入新台幣7736萬元的研發費用,是公司營業額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在智慧資本評比中奪得了「研發強度第一名」的榮銜。

頂著耶魯大學免疫學博士後研究、台大免疫所教授的名銜,台醫生技董事長林榮華表示,其實研發比重應該看研發支出占總支出的百分比,得出來的數字才不至於太驚世駭俗。台醫的研發費用占總支出約70%,相較生技業一般均有50%至70%的研發支出,台醫不算太「誇張」。

林榮華表示,台醫目前尚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與台大醫學院有產學合作契約的台醫,希望在研發出有市場價值的藥物或蛋白質後,和國際級的藥廠簽約合作,藉著合約金的挹注來繼續研究。

他指出,這種專注特定領域研發、和藥廠簽約完成後續工作的模式,在生技業非常普遍,國際生技大廠應用分子基因公司(Amgen)和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等也是在燒了好幾年錢後,找到一、兩種有價值的藥物,就此鹹魚翻身的。

事實上,工研院針對全球生技醫療產業的研究也發現,生技公司和大型藥廠的合作,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生醫產業的主流。據BioWorld統計顯示,1993年全球僅有六十九件生技公司/藥廠的合作案,到了2002年已增為四百一十一件,幾乎是十年前的六倍。可見單一公司花費八至十年研發一種藥物的模式,已來不及因應現今市場對新藥物的殷切需求。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林龍參也指出,台灣的生技公司有83%打算在未來運用策略聯盟或購併等方法,藉互助合作加強競爭力。

「小型生技公司在一開始的四到十年內,必須找到第一種有價值的藥物,」林榮華表示,如果無法通過這一關,生技公司往往就無法維持下去,「一旦有了發現,和大藥廠簽約後,公司的價值平均會提升26%。」

鎖定殺手級產品 

已經成立三年多的台醫,是否找到了這樣的「殺手級產品」呢?目前台醫鎖定的主力產品有兩種,一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抗體AbGn-168。

全球至少有3%的人,受到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困擾,加上3%的過敏患者,以及其他受免疫系統影響的患者,至少有9%的世界人口有免疫相關藥物的需求,據專業機構Medical & Healthcare Marketplace Guide估計,其市場價值每年約有260億美元。林榮華表示,全世界至少有八家公司在大力研究免疫抗體,但均無明顯成就,台醫可能是其中規模最小、卻最快取得成果的一家。

另一種產品為AbGn-7,是治療大腸癌的抗體。由於各種癌症的誘發因素和感染部位差異甚大,目前的癌症藥物都只是對單一種類的癌症產生療效,且治癒率不高。在大腸癌方面,GenenTech 2004年將有一種新藥上市,可以讓癌症病人的生命延長四個半月左右,僅僅如此,就已經讓該公司的市值增加一倍。林榮華表示,台醫的新藥將比目前治療大腸癌的藥物有更好的效果。

在人類壽命延長、癌症威脅愈來愈大的現在,即使只計算富有國家的癌症人口,市場潛力也有50億至80億美元左右。

儘管「兩兆雙星」計畫替生技產業加上耀眼的光環,但台灣的相關環境仍有改善的空間。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的研究指出,58.82%的台灣生技廠商認為,國內的生技市場太小,而廠商在國外又缺乏行銷力量;還有50.59%的廠商認為,在國內不易獲得好的研發人才。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林榮華也表示,相較於電子業已經可以自己培育人才,台灣的生技人才仍很缺乏。「台灣的學校教育,目前只能培育約四分之一的人才,」低階的研究人才可以由學校供給,但是高階研究、產品開發、商業化等人才都必須由業界培養,台灣目前尚沒有這個條件。

「生技公司想要成功,必須有crazy idea,要do something different(勇於不同),」林榮華認為,對於生技業而言,並不需要藉著製程與良率的改善來爭取市場,創意反而更加重要。「生技藥物的生命周期很長,有些公司十年只發現一種藥,就可以支持整個公司的生存,」因此,藉著瘋狂創意,開發出與眾不同的東西,才是生技公司的生存之道。 

然而,台灣的教育體制,特別是大學升等制度,卻壓抑了創意的發生。「學術論文居然是可以論斤算的!」林榮華不滿的表示。

在國外,學者只要幾年內有重大發現,學術界就會肯定他的成就;但在台灣,一年內提不出足夠的SCI(科學引文索引)或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可能面對不獲續聘的命運。結果學者只能在熟悉的領域內大量做一些小型的研究,根本無法提出革命性的構想。

台醫資深主任郭必盛也表示,生技產業一定要有研發能力,「生技是必須risk taking(承擔風險)的,不能討論是否可以立刻回收。」然而,從中草藥到醫療器材,台灣大多數的生技業者均不願冒創新研發的風險,只能在既有的基礎上做小幅修正。

台灣生技業必須國際化 

國內缺乏大型製藥業也是生技產業的困境之一。交大生物科技學系教授楊裕雄就指出,生技藥物發展的每個環節,都需要製藥業的參與,缺乏具規模的製藥公司,使得台灣難以獨力完成新藥物的研究。林榮華則指出,正因為缺乏藥物研發流程的重要環節,台灣生技業更須走向國際化。

「在生技業,沒有國與國的競爭,只有企業對企業的競爭,」林榮華表示,台醫一開始就鎖定全球,希望在全世界的藥物市場中找到利基;未來,台醫也必定會到美國設立實驗室。

他認為台灣的生技業並沒有像電子業形成群聚的條件,因為生技業重視品質和創意,效率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此不易產生綜效。此外,台灣的國內需求也不夠,並不足以促使生技群聚的產生。

「全世界到目前,也只有美國的加州以及波士頓可以形成生技產業的群聚,」他認為,生技公司必須建立本身的價值,並儘可能國際化,才能運用先進國家的資源、相關產業和市場,「生技業註定是跨國界的。」

儘管台醫的全球布局和研發成果頗具成效,但生技產業的高風險仍然存在。根據Ernst & Young報告指出,約有33%的生技公司會在成立第一年就因資金耗盡而倒閉;有75%的公司會撐不過五年。成立滿三年的台醫,目前尚未完全脫離「危險期」。

德榮生技公司副董事長陳炎祥也指出,新的生技公司通常只有5%會成功。而且在國外,大多數生技業的成功模式是由創投和新公司合作,在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後,讓大公司併購;然而國內缺乏這樣的機制。

因此是否能維持核心競爭優勢,利用策略聯盟和合作的方式來爭取資源,將是國內生技公司共同的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