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產業過去歷經前所未有的低迷景氣,經過觀察這幾季業界的表現,我相信景氣已經開始走出谷底。
許多人舉PC產業成長停滯的現象做為資訊產業終結的前兆,我更不以為然。
PC完了嗎?攤開全球PC的普及分布,市場還可成長。全球只有12%人口有PC,13%的人口瀏覽並架設網站。我們看好未來在俄國、印度與東南亞等地的PC市場成長。
最近台灣半導體界的意見領袖張忠謀表示摩爾定律將會延遲,十到十五年後甚至可能停止。我認為這是他一面之詞。他是令人敬佩的企業家,但某些廠商未來做不到摩爾定律,不代表其他業者無法達成。
我相信有些產品可能不需要走到奈米技術,但處理器、記憶體等勢必走下去,因為效能與速率仍是提升生產力的要素。從32位元演進到64位元的運算核心就是要走下去的路。64位元的世界是待開發的處女地,發揮的空間足以讓資訊產業再走好幾個世代。
所以「資訊產業不再重要」可能是錯誤的想法,重點是如何應用資訊產業強化生產力。但資訊產業的確存有威脅,那就是產能過剩,業者必須謹慎處理未來市場供需的平衡。
過去幾年來的景氣低潮就是一個例子。從1999年以來,廠商大量投入擴充產能競爭,造成晶圓產出一度供過於求。這樣的市場供需失衡也讓一些矽谷科技廠商退出或進行合併。我認為成敗論英雄,每個公司只要失敗,就是公司的錯。這是一種責任感。近年矽谷遭逢挫折就是一個寶貴的教訓。
矽谷過去是帶動資訊產業成長的火車頭,但不該緬懷過去。讓失敗者進垃圾筒,新公司成長茁壯,才是良性循環。
過去幾年因為景氣低迷,很多人都失去創新的勇氣,我覺得這點很糟。創新無罪,失敗的原因在於思考關鍵錯誤。
舉例來說,幾乎每天都有人對我提出所謂「劃時代的微處理器產品」,上禮拜三我就接到一個人的電話,跟我炫耀他發明一種創新的處理器晶片,但我聽他說完看似零缺點的產品介紹後,我已知道這玩意兒沒有未來。因他思考欠缺一個關鍵——要符合市場結構,現在是微軟當家時代,你的產品無法與微軟系統相容就可能難以普及,不然你就去賣iPOD(註:iPOD是蘋果電腦今年在非微軟系統風行全美的數位娛樂產品,但如今它也與微軟系統相容)。超微目前仍在加緊追趕英特爾的市占腳步,老實說在半導體界當二哥的滋味真的不是很好,我們會努力改變一家廠商寡獨的市場態勢。
下一個資訊產業機會在哪? 我認為在64位元處理器,從電腦主機到掌上型機器都可以應用。今年下半年超微與英特爾再度交鋒,我一想到就興奮地不得了。(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