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我」保護自己的動機,都是來自恐懼……吳若權:「愛的能力」能驅散恐懼

成為一個觀察者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2-05-22

瀏覽數 32,200+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編按:所有的情緒,都只是一種未經鍛鍊的本能反應,它不是真正的自己。你要做的,只是觀察這些情緒與反應,是怎麼形成的?以及,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件,你的情緒和反應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我們很習慣從正面觀看自己。因為幾乎所有的鏡面、或攝錄影拍照,大部分都是從這個角度取景,所以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既是平面的、也是單一的。那並非全部的自我,也不會是真正的自我。

自己看自己,往往是單一的

前幾天,我參加一位新銳畫家的發表會。為了遵守防疫規定,主人與賓客都全程佩戴口罩。

事後,收到當天現場活動側拍的電子相本,我反覆搜尋所有照片很多次,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尤其是被拍到側面與背影的照片,即使所占的面積已經不小,卻還是不容易辨識。

「啊,原來我的側面/背影長這樣喔!」、「啊,原來這個是我!」、「啊,原來我在這裡。」類似這樣的意外與驚奇,是一項深刻的體驗。

畢竟是透過照片或影片觀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觀察者,不過也就只能觀察自己的形貌與神情而已。

靈性學習中需要練習的是,在當下的現場,就能提醒自己:

我只是一個觀察者。

不僅觀察自己的形貌與神情,還有諸多的情緒與意念。

無論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即使是憤怒或悲傷到極致的狀況,我都只是一個觀察者。

成為自己的觀察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若要保持覺知,就必須和自己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入戲太深。要時時提醒自己:只是一個看戲的人。

從感官抽離情緒風暴

要比平常的視線再爬高一些、距離再拉遠一點,也就是讓自己從感官抽離,就不會捲入情緒風暴之中,被一時意識判斷的結果役使。這樣做,才能回過頭來,當下就接納此刻的發生,清醒明白所有的因果關係,做出符合靈性使命愛與寬恕的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依賴感官的反應,對於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有所辨識與體驗,也會因此而產生諸多的情緒,引發大腦採取應對的言行。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刺激與反應,那表示我們還活著,同時也認真以對,所以無須刻意地壓抑或評論,只需讓「一切如是」,接受此刻的發生。

但是站在靈魂的制高點,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也就是成為一位觀察者,了解是哪些外在刺激,促使感官有怎樣的反應,然後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學習,該採取什麼樣的言行,才是對彼此靈魂鍛鍊都有正面的幫助,而不是任憑大腦衝動去做決定。

保持足夠的清醒,成為一位觀察者。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保持足夠的清醒,成為一位觀察者。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因為大腦很容易誤判形勢,自動開啟「小我」模式,為保護自己而不顧他人。

「小我」模式:保護自己,不顧他人

練習覺察的基本功夫,是能夠在當下就自我提醒:我,是一個觀察者。看看此刻發生了什麼事情? 因此有了怎樣的情緒反應? 隨之接納一切,不抗拒、不責怪、不批評。你將會發現,所有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如果你持續生氣、憤怒、或憂鬱,那是因為你緊緊抓住這些情緒不放,或是你內在抗拒它。當你有「不應該」、「不可以」的念頭,它們就會與你糾纏更久。

因此你不需要評論什麼,你只需要靜靜觀看。認真地活在當下,但要與情緒抽離,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那個在緊張、焦慮、憂鬱、憤怒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你。那些緊張、焦慮、憂鬱、憤怒,都只是你的情緒!

只要靜靜觀看情緒,任它如浪潮起落。 

你的情緒,只是情緒,但它並不是你。而且,通常情緒都只是一時的碎片;它絕對不等於全部的自己。

「情緒」不等於全部的自己

就算你有時候感覺自己很糟,仍不代表你「真的很糟」;頂多,你只是「感覺很糟」而已! 當你認為自己很沒用,那只是你的認為,並不等同於你真的很沒用。同理可證,當你覺得自己很醜時,那種醜就是叫做「我覺得醜」,跟「我真的很醜」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所有的評論,都只是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時刻、或某一個層面感官的反應,你不是那個反應的結果。

所以,你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個觀察者,而不是感官反應的結果。這會讓你保有高度的覺察,不會被情緒操控,而忘了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

基於疼惜自己的理由,初期你可以不必壓抑情緒,任它來去自如,像浪潮般起落。等到你經驗豐富之後,就可以洞察先機,在情緒爆發前開始疏導,逐步洩洪,或懂得使用更強大的力量,在第一時間就承接起情緒,它就不會引起任何作用、也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會一直多次強調,你就是靜靜地觀看,不需要評論什麼,也不可以評論。這樣的觀察,才會維持真正的客觀覺察,不會變成主觀的判斷。既不產生執見,也就沒有執念。

「愛的能力」還能驅散恐懼

這幾年來,受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捲土重來,再度蔚為風尚的影響。許多心理諮商專家都先後摘要其中自我保護的概念,以「課題分離」、「人我界線」等原則,提醒讀者不要介入他人的情緒反應,也不要被別人的情緒影響。這固然是很好的指引,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情緒波及,但是以靈性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依然只是「小我」的把戲。

「小我」所有保護自己的動機,都是來自恐懼。因為害怕自己的權益受損,擔心自己被別人占便宜,所以設定防線,阻擋衝擊。

或許應用在人際關係上,這會是暫保平安的權宜之計;但是,若想要長治久安,你必須培養自己愛的能力。

如果你所有的作為,都能出自於愛,就不必處處設防,而且還能驅散恐懼。

其實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和「情緒」之間劃出界線。

看清楚,情緒只是情緒,情緒不是你。真正的你,是立場超然的觀察者,你終究會發現其實自己就是光、就是愛,而不是任何情緒。

《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療癒成長的創傷,還原靈性的美好》,吳若權著,悅知文化出版

《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療癒成長的創傷,還原靈性的美好》,吳若權著,悅知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