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余秋雨:用文化思考財富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03-12-01

瀏覽數 14,150+

余秋雨:用文化思考財富
 

本文出自 2003 / 12月號雜誌 第210期遠見雜誌

剛才在中場喝咖啡休息的時候,有好多朋友說昨天晚上在香港的電視看到我,怎麼今天就出現在這個地方。我昨天晚上在做什麼呢?其實和今天的題目有些相像,是首屆華人小姐的選美。(笑)這和現在的題目好像沒什麼關係,但我覺得有點關係,因為全世界的夢想就是美麗和財富。但是,華人這個占世界人口比例那麼高的群落,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失落了美麗也失落了財富。

談到首屆華人小姐這個詞彙,我馬上想起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中歌頌過的中國女性美,但是這個美後來失落了。用文化思考財富,使我想起十年前,我就考察了山西,因為那個地區從清代的金融中心變成貧困地區,我還因此寫了一篇文章。我在研究這個失落的過程中發現,文化是很大的作用力。山西商人有很多財富,掌握了一整個金融網絡,但是當時中國的文化,沒有給他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他們也創造不出農民之外的完整文化。所以當社會一變動,他們只能縮回到縣城裡面,又變成農民,等鋒頭過去才會再出來。然而歐洲一直有文化支持,所以有另外一種命運。

所以失落財富的問題,與其說是企業家應該去思考,還不如說文化思考者更需要去面對。中國文化怎麼了?我們天天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當財富已經在你眼前,你卻視而不見,最後整個民族都和財富擦肩而過。

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編的《文化體驗》(繁體版為《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它向企業家介紹文化的力量到底在哪裡。杭廷頓特別讚賞幾個從落後國家來的學者,這使我想起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所說的,「唯有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是什麼」;落後國家的人走遍世界後明白,自己的文化是如何阻礙了發展。這本書提出,經濟不發達,是自己文化形成的。你選擇不發達的文化,就得接受不發達的結果。書中,一個阿根廷的法學教授說,無論是企業、家庭、個人、或國家,所有的經濟行為說到底都是文化行為。

短期的經濟行為可以用經濟邏輯解釋,長期則無法用邏輯解釋。像是有錢是為了什麼?有人說是為了幸福、為了安全、為了尊嚴、或為了慈善,這些都是文化概念。經濟行為只要稍稍延伸,就能進入文化,整個說起來都是文化行為。書中提出許多例子(包括中國)說明,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背景,什麼經濟行為、什麼發達科技都不會成功。例如,過去羅馬天主教認為財富是罪惡的,歐洲的資本主義就沒辦法起來,但是新教建立一個理論,認為富裕是上帝的恩賜,貧困是上帝的懲罰時,經濟就快速發展起來了。

過去中國有過很多發明,但這些發明在當時無法推動經濟,因為文化背景沒有讓這些發明變成生產力。結果,指南針被用來看風水,火藥被拿來做炮竹,這些都是文化觀念起的作用。

那些落後國家的學者經過認真的分析,發現當國家流行某種文化觀念,經濟就一定不能發展。舉例來說,在社會倫理上,如果把身分地位看得很高,這地方一定不發達。如果把工作行動看得高,這地方一定發達。如果把英雄行為看做是美德,這地方一定不發達。如果把尋常的人生準則,像是準時、整潔、信用等看得很高,這地方一定發達。在財富觀念上,如果把豐富遺產看做財富,這地方一定不發達。如果把財富看成是創造過程,這地方一定發達。如果用詞總是輝煌又莊嚴,這地方一定不發達。如果用詞是漸進實在的,這地方一定發達。裡面都是文化觀點。

企業肩負文化使命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所以文化觀念和經濟發展間,是存有直接關係。不發達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而選擇的根據就是文化準則。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我覺得中國大陸的企業文化,一開始是屬於一種工具性狀態,就是打形象牌,讓人覺得自己有儀表、有風度、談吐漂亮。後來會走到凝聚階段,要求「我們要掌握生活」「我們要協調的工作」,這些都需要文化的力量,最後則會走向目的性的階段,工具和目的是緊緊相連的。在每一步我們都要思考經濟行為的文化意義,最後創建一種可以不斷輸出的社會文化。我非常希望中國能出現這種企業文化,成為新時代中國整體文化的創造者。

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速度遠遠超過文化轉型,企業轉型不能被老文化羈絆。因為老文化是落後的思想根源,我們無法從中找到變革的力量。我希望企業能出現新的理念力量,能夠對過去公眾道德、社會節奏評判,藉由企業本身的接受,他人的仿效,並透過企業雜誌、報刊的力量,最後影響一個時代的整體文化。我們會發現,我們需要的知識、常識,與文化是要由企業家來創造,因為文化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時候,但是文化界找不到動力。因為文化裡面有太多可以安慰的東西,但往往一安慰,什麼都完了。

文化應該從輸入型變成輸出型,從工具性變成目的性,從自己享受型變成社會共享型,最後承擔真正的社會道義。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發展文化觀念,而這個文化觀念可能是整個中國都需要的。企業應該做為文化的基地,在整體上給文化一個新面貌,歐洲美國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動力常來自於此,許多大思想家的思惟動力往往也來自於此。(王怡棻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