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連結亞洲與美國的橋樑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03-10-01

瀏覽數 12,800+

連結亞洲與美國的橋樑
 

本文出自 2003 / 10月號雜誌 第208期遠見雜誌

智碁創投董事長 莊人川:

中國大陸創投 資金成長驚人

今天的題目是「建立亞洲與美國的橋樑」,主要指的是人才及資金。從人才的角度,許多在美國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尤其是亞裔,紛紛跑回亞洲工作。去年在灣區舉辦的大陸招才會議上,近一千名灣區的人才報名,這也顯示中國的潛力與吸引力。

去年投入中國大陸的創投資金有4億2000萬美元,而今年光是上半年就有6億美元,成長50%。就直接投資來說,也有320億美元,數字很驚人。

想從法律、投資、企業家的角度,聽聽各位如何整合自己的優勢,進入中國這個有潛力的市場。還有,到底矽谷在未來將扮演何種角色?

漢鼎創投副總裁兼首席技術顧問 陳科霖:

走向國際化,厚植競爭力

我們先來回想,過去這幾年,矽谷和台灣、中國大陸及新加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首先,我認為「高科技技術」將這四地連結在一起。再者,這四地的華人都說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文化,更將彼此的距離拉近。還有一點,就是在台灣,李國鼎早期促成三地華人的合作,他的功勞不小。

台灣和新加坡在中國大陸來勢洶洶的情況下,如何重新定位,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我認為走向國際化,及擁有國際視野相當重要。許多國外公司選擇投資時,會審核這家公司是否有國際視野。

還有就是瞭解核心競爭力,什麼是目前台灣的競爭優勢?什麼又是新加坡的優勢?眼前看來,台灣和新加坡都有很好的制度,中國目前推行e化政府,就是吸取新加坡的經驗。同樣地,台灣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也是值得肯定。回顧歷史,這些都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

新加坡大華銀行(UOB)創業資金管理副總監 謝建偉:

美、星、大中華是金三角

我從新加坡的角度分析,美國、新加坡及大中華地區就像金三角,美國代表技術與創新;新加坡有金融優勢;大中華區域擁有製造優勢。

就新加坡而言,它是自由貿易國家,提供許多貿易優惠,因此也是亞洲區域金融中心,許多外商也將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新加坡對於中國成長的貢獻有三:一是在貿易方面,二是投資,三是技術的轉移。

新加坡是中國在東南亞國協中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進出口項目中,大部分是高科技產品。就外人直接投資(FDI)來說, 新加坡是中國第二大投資國,而且近年來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接下來是知識的轉移,不只是技術轉移,還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將新的觀念帶入中國。

Shearman & Sterling 法律事務所合夥人 周一華: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大陸法律漸趨深度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有巨大的改變。現在中國法律規章的發展有兩大趨勢:第一,配合中國本土企業及外商進入資金市場的需要;第二,輔助中國本土企業邁向全球化,同時也使他們有機會在海外上市。

就資金市場來說,中資企業在美國上市,必須讓美國投資大眾有信心拿他們的退休投資或是儲蓄,來購買那些中國或是亞洲公司股票。

UT斯達康在美國的股價相當不錯,我覺得大家可以學習的是,為什麼UT斯達康能做得這麼好,其中一點是透明的財務會計報表,而且該公司在各方面都較為保守,他們也認為必須要證明給華爾街的投資人看。

第二點就是,該公司非常嚴格遵循美國政府的要求,對於每位投資者,都一一拜訪進行說明會。

第三個就是執行者。陸弘亮先生(UT斯達康執行長)誠實的形象,連華爾街都在討論他的人格特質及整合性,我認為一個成功的關鍵就是讓華爾街的人認識你。

最後一項是雙邊上市(亞洲及美國),例如香港、台灣、新加坡及美國。從資金市場的角度來說,法人投資者喜歡投資及加碼在雙邊上市的公司。我們知道新加坡有財務優勢,而香港隨著中國大陸投資法律的改變,也增加其潛力。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雙邊的上市也使美國的投資者在分析亞洲市場時有更多的瞭解與認識,特別是中國。

舉例來說,之前 UT斯達康有任何新聞或謠言,美國的股價就大幅震盪,因為華爾街並不瞭解中國市場,於是出現「過度驚慌」的情況。只要愈來愈多亞洲公司雙邊上市,亞洲公司在美國的股價也會趨於穩定。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中國的資金市場必須走向更市場導向的趨勢,同時也開始促成中國民眾與企業投資並開發海外市場。中國證監會也注意到,許多投資人想要進出中國的資金市場。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法律規章都會有改善。

還有關於併購,在中國大陸資金市場有很大的利潤,這項法律也將會逐步修改。還有稅務的問題,以前做生意習慣用現金,現在可以交換股權。現在一些中國的併購法律比起台灣和香港更有深度。

IPEDO創辦人兼執行長 張曉東:

跨國研發,首要之務在溝通

我以創業家的角度來分析。我認為美國及中國兩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溝通,而且是如何有效率的溝通。如果缺乏有效率的溝通,兩邊研發無法一致性及長遠的執行,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當然,管理是主要關鍵。在中國,有許多非常聰明及優秀的人才,他們可能可以獨立工作,但無法在一個整合的大型軟體公司共同研發。我還要再次強調,管理是關鍵。因此,我們派了許多在美國訓練且會說中文的工程師去大陸,他們可以協助兩邊的溝通程序,並可監控品管,使兩邊沒有溝通上的障礙。

另一項挑戰就是員工流動率的問題,就好比在兩年前景氣很棒的時候,要找到一位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很難。在中國,這種情形比較好些,但是遇到像微軟或是英特爾這些大廠來挖角,不免會有員工跳槽。因此,要如何留住優秀的人才也是一大挑戰。

再者,智慧財產權也是一項課題。尤其是軟體或是高科技產業,如何保護自己研發的智慧財產權相當重要。就軟體業來說,智慧財產權不只是保護軟體來源碼(source code),還有使用的權利。

還有就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勞工法不同,而且兩邊的工作情況也不一樣,必須非常小心,尤其在細節的部分。另外,對於利潤的認知可能會有爭議,尤其在中國,這也是我們在學習的。怎麼說呢? 我們覺得簽了約好像事情就搞定了,可是有時候,在中國,簽約可能有不同的意思,簽約不保證可以收到錢,簽約未必代表利潤。因此我們學到,直到錢收進我們的口袋才表示收到利潤。

最後就是選擇哪個城市,例如深圳、北京,或上海,每個城市都不一樣,對於投資環境及投資的優惠也不同,這都需要考慮及準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