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設立「研發中心」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顯學,資訊大廠大手筆擴廠徵才,除惠普、戴爾、IBM外(見頁152表),上月底英特爾也宣布將在台設創新研發中心。
廣達電腦在林口華亞園區大興土木,斥資新台幣50億元,打造六萬坪、七千人的廣達研究所。神達也規劃於8月30日成立全球研發中心,將招募千人的研發團隊。
此外,宏?龍潭渴望園區內設立的「價值創新中心」,預計未來五年將投入百億元,募集五百位研發人才,並設立IC設計與數位內容學院。
在兩岸科技產業的較勁之下,製造導向的工廠相繼移往大陸,當台灣在土地、勞力成本沒有優勢的狀況下,「台灣還剩下什麼?」立即成為產、官、學界所積極尋找的方向。
在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到知識經濟的當口,「亞太研發中心」成為台灣新競爭力的戰力指標。到底台灣有沒有機會成為企業的亞太研發中心?
「研發中心的關鍵在於『人才』,」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一語道破台灣發展研發中心的最大瓶頸。
人才先搶先贏
「廣達七千人、友達一千人、聯電一千人……」。
現在科技廠商研發中心的人才需求是以「千人」為基本單位,「但是研發中心的硬體好蓋,人才難尋,」一位筆記型電腦大廠的人資主管感歎。
要發展企業的全球研發中心,首要擴大人才的供給面。
在現今的教育政策之下,許多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據統計,十年來大專院校數量暴增三倍,九十一學年度的大學院校已接近一百四十所。十年來大專院校畢業生人數也暴增十六萬人,預估今年大學畢業生有三十多萬人,但為何企業仍然大喊缺人?
「好學生不夠用,專科生不能用,」交大校長張俊彥感慨,教育出來的學生雖多,但是企業界可以用的研發人員仍然不足。《遠見》雜誌206期指出,台灣未來三年的高科技人才缺口將達一萬六千人。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分析,過去台灣科技產業以製造為中心,所培養大都是製程相關人才,但現在企業大量擴充研發部門,造成人才短缺。
找不到研發人才的一把野火,也延燒到外商。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表示,某世界級半導體大廠,最近規劃要招募二十個研發人員,「但到現在還找不齊。」
雖然台灣商品已國際化,但吸引國際人才的機制卻沒有國際化。林憲銘指出,台灣相關法令對於旅美大陸籍研發人才的引進限制過多;加上台灣沒有塑造一個適合外籍人士工作、生活、子女就業的環境,「造成台灣研發人才已經不夠了,國外的人才更進不來。」
台灣要發展亞太研發中心的另一個隱憂是學校研究與企業發展不對稱。「台灣學術界的格局太小,做的研究不夠前瞻,」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強調,學校大都做純學術研究,與產業界的互動不夠多。
以美國為例,高科技業很多創新都是從校園出來的,如SGI、YAHOO!、思科都是從史丹佛校園裡創業成功的典範。
大學應該要扮演不間斷的前瞻研發角色,投入大量研發資源,領導產業的前瞻發展,並將這些創新移轉到產業。創新將是啟動科技產業持續向前邁進的發動機,但台灣缺乏容許創新的環境。黃重球分析,國內大學教授都是倚靠研究報告決定升等,造成學術單位的研究方向不夠符合產業需求,「有創意,但對於產業沒有太大影響。」
雖然國內企業相繼宣布在台灣設研發中心,但台灣產業界的研發能力與強度遠落後歐美國家,台灣產業界的研發強度約2.2%,遠低於先進國家的5%以上的研發強度。
偏低的研發強度與偏重在製程改善的研發形態,成為發展亞太研發中心的另一障礙。「只有發,沒有研,」詹文男說。
台灣產業界多停留在既有產品的創新,而非前瞻技術的創新。「面對國際大廠的權利金追索時,誰掌握關鍵技術與專利,就是最後贏家,」一位光碟機廠商指出,DVD光碟機代工價格20多美元,但國際大廠所收取的DVD權利金卻高達10.5美元。
政府高喊要讓台灣成為亞太研發中心,但更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適合創新研發的環境,和多管道吸引國際人才的策略,否則「五年內募集三十家研發中心,研發比重提升到占國民生產毛額3%」的政策宣示,將只是數字的增加,對產業的升級並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