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災到重建,從物資到動員,智工和志工,是災區重建最大的力量。
面對九二一大地震,慈濟功德會創辦人釋證嚴說了一句話:「教育,不能出現斷層。」
這句話,一共號召了三百七十二個營建團隊、一萬七千人次的慈濟志工,完成五十五萬六千多平方公尺建坪的希望工程,讓五萬多位學生在「無色無華」的校園裡重新出發。
九二一大地震,房舍倒塌嚴重,面對弱勢居民對住屋的需求,原本在新竹地區執業的謝英俊,捨棄科學園區的生意,把事務所搬到日月潭德化附近,教導原住民自力造屋。
不用水泥、強調自己動手蓋,「如果能夠自己動手蓋房子,買材料和部分工料外包的費用只要新台幣15萬元,大約是一般營建工程的六成,」謝英俊說。
南投縣竹山鎮有六萬人口,基督徒比例只有千分之二,卻讓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竹山工作站主任曾紀平捨事業就志業,他放下在大陸蓬勃的法律事業,在竹山成立家園再造工作室。
四年來,志工和智工為災區帶來物資,也帶進了智慧。「重建區裡,需要生存的智慧,也需要生活的智慧,」建築師白錫旼說。
他們推動生活美學,帶來自給自足的思維,「生活,就是不管在哪裡,都要活得快樂,」因協助社區重建及發展生態農村、有機產業,榮獲九二一重建基金會「民間貢獻獎」的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
一旦社區民眾找到自己的路,他們就會從原本陪伴的角色退場。
愛心震出因緣
九二一大地震讓許多不可能聚合的人走進災區。「地震震破許多人的家園,震出許多愛心,更震出不可思議的因緣,」慈濟基金會創辦人釋證嚴說。
志工與智工,眾人因緣,帶來強大的力量,協助重建區逐步走出瘡痍。
受創最劇的公共建設中,以校園復建最為快速。「那是因為慈濟,」參與南投社區再造的建築師白錫旼說。
重建區裡,到處可見到慈濟的「希望工程」。四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慈濟基金會立即投入安心、安身、安生的工作,且在第七天,提出「希望工程」重建校園計畫,一共在臺中縣、南投縣、嘉義縣援建五十五所學校。如今,新校園,已有朗朗讀書聲和學子歡笑聲。
慈濟從急難救助階段做起,再進行重建及復建工程。證嚴法師很重視重建及復建,她認為,老百姓是否能安身立命,就要看重建工作的效率,「災區重建快,災民就能很快地站起來。」她說。
慈濟的影響力正在發酵
慈濟重建災區的重點放在「希望工程」,執行時的三個原則:一、要用鋼構。二、重視資源回收與環境綠化。三、重視自然採光與通風。「慈濟所蓋的是科技、綠色、環保、藝術的人文教育環境,」慈濟文化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進一步解釋說。
興建過程中,一萬七千人次的慈濟志工穿梭在五十五所校園中鋪設連鎖磚、綁紮固定鋼筋或是協助進行垃圾分類、烹煮點心,讓校園學子更深刻地瞭解,什麼是長情大愛。
居住在南投草屯的景觀藝術家白滄沂認為,慈濟的影響力正在發酵。有些學校已經把每週二訂為「慈濟日」,定期的播放慈濟人的「行腳記錄」影片和「靜思語」。
慈濟的智慧在於讓有形的建築物,從無形中產生人與自然深度對話。也讓每一所學校善盡功能,培育出無數人才,讓社會充滿希望。
為慈濟九二一災後「希望工程」做紀錄的阮義忠,因為慈濟,找回對台灣的希望,才又發現台灣前途的曙光,「希望來自於人類的互助。」阮義忠說。
信仰是驅動使命的力量。曾紀平原本是兩岸經貿法的第一大高手,竟然跑到竹山當工人,四年來他一直住在四坪大的貨櫃屋,努力於把「竹山家園」,建成聖經裡的迦南美地,「不管事業做得多大,跟需要的人站在一起才是最快樂的,」曾紀平說。
在竹山的歲月裡,是神交給他的永恆事業,他不怕別人來搶飯碗,又能獲得心靈滿足,但也把他從白面書生,曬成「黑面琵鷺」。「黑面琵鷺是國寶,」雖然辛苦,但曾紀平卻充滿喜悅地說。
重建區的居民期待回復到正常生活,但經濟壓力、就業問題,卻是居民最大的困境。
專業智工提供釣竿
該如何協助重建區的居民?專業智工提供的解決方案,就是提供一根釣竿,同時教導居民釣魚的方法。
從「鹿谷小半天」社區、竹山鎮形象商圈,再到國姓北港村,都能夠見到威肯資訊管理顧問公司經理呂芳堯所提供的釣竿。
他的作法是先凝聚社區共識,以共同為社區重建而努力,再透過生活體驗系統的構建,將文化與農特產包裝成高附加價值的生活體驗之旅。
地方特產加上人情味的特色,是呂芳堯為社區民眾提供的釣竿;不但為居民解決農特產滯銷問題,也具體改善了社區的經濟問題。
從生計著手,為了協助解決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建築師謝英俊教導原住民自力造屋,「他為原助民解決住的需求,也教會他們自己蓋房子,」同為建築師的姜樂靜說。
低成本的建材,也不採用混凝土的作法,因為房屋並不富麗,與許多原住民的期待有落差,一度引起爭議,「我被罵慘了,」謝英俊說。
但他總是堅持,擁有自己屋子是「生物自然權」,四年來,謝英俊帶領一群建築規劃團隊,以綠色建築,選用天然、可回收、也是邵族人最熟悉的竹子當作建材,並帶動原住民自力造屋。
謝英俊不僅給居民釣竿,也讓他們體會生活的智慧在於知足,「原住民本來就沒有錢,為什麼要為了房貸做房奴?」謝英俊說。
把社區裡的nobody變成
somebody
建築師白錫旼是另一位專業智工,同樣協助在地人找出活下來的「寶」。
他為長尾寮找尋一個定位,從村民的信仰中心——媽祖廟出發,運用民間信仰來說故事,就連巷口的兩棵百年楊桃樹,都因為被命名為百年、好合,可以衍生出茶、酒等各種商品,成為社區重要資源,「關鍵是要把社區裡的nobody變成somebody,」白錫旼說。
從建築出發,擴大到社區發展,也帶動地方人士自覺。埔里金都餐廳老闆娘林素貞,因為熟悉產地農產品特性產期,創新發展紹興餐、埔里餐、花宴等餐飲,帶來經營商機,她不只自己做生意,更樂於到處教做菜,與有志或經營餐飲業的民眾交流。
知識回流及年輕人返鄉,是災區重建的新生的力量。南投縣福龜村的「山水盟休閒農場」組織,由文化大學觀光系畢業的黃文吉召集一群青壯年一起合作,為家鄉打拚。原本在台中從事金融保險服務業的黃文吉,受到白錫旼的影響,放棄都市的工作,他串連了六位伙伴,把策略聯盟和規模創造經濟的觀念帶進自己的家鄉。
「小農一定要靠知識才能翻身,」黃文吉說。
黃文吉深知,人,才是讓社區活下來的關鍵,他熱誠邀請居住在福龜村、屢次獲得台灣省美術大獎的雕塑家陳紹寬參與社區再造的工程。他的熱情,感染了原本低調、沈默的陳紹寬,成為社區的藝術智庫,甚至願意開放工作室讓有興趣的旅客參訪,體驗饒富禪意的藝術氛圍,「可是,要事先預約喔!」陳紹寬笑著說。
災後的家園重建反而成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另一個起點。跑遍災區,輔導重建區裡十五個社區,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認為,投身社造只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承諾,「讓一個社區有機會改變,」他說。
他認為,要兼顧居民的身心安頓、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和觀光服務業,看來千頭萬緒,但最關鍵,就是從小事做起。
大事就是小事的累積,社區改造必須從點到線到面,「不做小事就沒有辦法看到可能性,也沒有辦法累積,」廖嘉展強調。
文化造產尤其需要累積,也是當地居民與智工結合的新結晶,「幫他們找回文化,找回歷史,讓他們認識自己,認同自己的文化很重要,」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員林玉琴說。
幫社區寫下紀錄,從文化出發,激發在地人的創意,復甦已失落於鄉間農村生活的智慧,雖然是智工努力的目標,現實面,卻有許多挑戰。
編織藝術家楊偉林在中寮鄉裡的九樣纖維植物中進行試驗,從香蕉、構樹、葛藤、月桃等各種植物中取樣,希望在各種在地植物中,找尋當下農村精神的美感。
從事社區工作多年,她深知很多重建區裡與工藝相關的推廣活動,多半以帶動地方產業為目標,但「很少有人有耐性並浪漫地先經營生活美學,再談附加價值,」楊偉林談到智工面臨的壓力。
地震後很多工作要長期累積,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人民的素質。「急功近利就沒辦法永續,」楊偉林說。
所幸智工不急於一夕之間的巨變,他們瞭解,社區改造需要更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集合彼此的體溫
智工與志工代表民間力量在重建區興起。這不是個人時代,而是團體的時代,更是一個「民間合作」的年代。廖嘉展強調:「我們不能保證,但能集合彼此體溫。」
得到遠東建築獎的建築師姜樂靜形容智工的知識力量,雖然緩慢,但就像水能穿石,溫柔的改造力量,一定會看出成績來。
經歷過重新建構的重建區裡,力量不會死,它的光與熱會永遠長存,只要餘火尚存,就有希望。「重建區會是台灣再出發的力量,」黃文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