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溝彼岸的金門,海浪滔滔,沙灘綿綿,旭日照耀下,前水頭聚落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宅第(鳳毛麟趾民宿)外牆貼置的馬約利卡彩磁面磚,斑斕耀眼;前廳格扇門左右龍虎門上的頂堵,木雕刻畫穿梭水草之間的魚、蝦、蟹、章魚、鱟等……栩栩如生。
「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宅第」是文化部登錄的金門歷史建築,也是水頭聚落首棟中西融合的經典古厝。巴洛克式建築拱門聳立在屋頂,不僅不突兀,還與閩南式屋瓦相互輝映出中西合璧的建築美學。
而屋外,抬頭可見洋樓山牆上民國初年的國旗「五色旗」泥塑浮雕,象徵家國意識,以及建築多處砲戰彈孔痕跡。金門因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背景,與臺灣本島相異的獨特的建築景觀與文化元素,在此,昭然若揭。
鎮家三寶巧奪天工,處處是典故
目前鳳毛麟趾以民宿形式開放,而會如此命名,取其大廳正上方祖訓,「鳳毛」出自世說新語,比喻子孫有文采;「麟趾」則語出詩經,比喻後代仁厚多賢。
民宿負責人之一蔡其祥表示,從小總有文史工作建築藝術家登門拜訪,民宿開張後,有客人連住七次,也有比利時記者一口氣住兩個禮拜,就為了在大厝中細品建築巧思。
蔡其祥於台灣本島高中擔任地理老師,有空就會回鄉導覽及維運民宿,他是推動自家古厝研究與修復的第一人,「家裡大概只有我這麼狂熱,我喜歡在日常中,尋找隱性的密碼,相信家中有著暗潮湧動的故事,」因此,鳳毛麟趾歷史與藝術價值,幾乎是他一點一滴考據出來的。
鳳毛麟趾外觀華美大氣,院落中更處處講究,蔡其祥特別介紹「鎮家三寶」,首屈一指的是前廳格扇門的「花杆博古圖」木雕,花果、動物等圖騰,具有吉祥喜慶的象徵含意,「研究金門古典建築都要來看這格扇門,也有多篇論文以此為研究素材。」
祖廳的百年擂金畫,則不僅歷史悠久,金漆畫工藝精湛,在金門更是少見;再來即是天井長廊上方裝飾物瓜筒、吊籃、仙人與獅座等圓雕,亦為巧奪天工。
詩詞聯對在建築中各處皆是,「精深的國學竟然可見於尋常百姓人家,博大的中國文化內涵可落實在常民的生活,深深打動我,」即使再熟悉不過家園,蔡其祥仍讚嘆不已。
先祖經商致富,返鄉蓋「番仔樓」
蔡家在金門瓊林可追溯南宋,明末清初蔡公允能遷至前水頭,蔡家先祖蔡海公於清雍正年間於此興建宅第,迄今也超過300年的歷史,而後蔡其祥祖父蔡開國與伯祖父蔡開盛,則在祖厝基礎上,增建出宏偉的「雙落大厝加右護龍,護龍後落搭番仔樓(洋樓)」。
蔡開國是所謂的「出洋客」。金門土地貧脊,倭寇與災害常威脅百姓,人口外移,祖父也遠渡重洋,另謀出路,於印尼蘇門答臘附近發跡,經商致富,隨後回鄉置產,邀集石匠、大小木匠、泥塑師、彩繪師等及通曉文墨的前清秀才,參與興建,1925年起造,費時五年,更耗費白銀近三萬元,有學者換算,約為現代市值8000萬元。
「祖父期盼落葉歸鄉,因此費心打造出有文化、能提供優雅生活情趣居所。」蔡其祥說,然而,當抗日戰爭爆發,金門也淪為日本之手,僑匯中斷,為求溫飽,連廂房上的樓板都拆掉以交換麥糊,又歷經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炮戰、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等,古厝艱辛挺過來了。
對蔡其祥來說,祖厝每一角落都有回憶,他在格扇門上塗鴉烏龜和螃蟹,他被父親罰跪在神明廳,甚至躲貓貓到壽堂裡的棺材。
他解釋,家中放棺材聽起來可怕,但閩南都有此特俗,當作女兒嫁妝或是替長輩預先準備,以表孝心;此外,他在洋樓閣樓裡讀書,樓梯檯面特別窄,即有防止海盜侵門踏戶的保全設計,皆是金門特有文化。
潛心考察研究,家人齊心修護古蹟
小時候他是「麻瓜」(沒有靈性的泛泛之輩),不懂得自宅有何厲害,直到他到台灣讀大學,進行田野調查,才驚覺家鄉的聚落實是活博物館,於是著手記錄、拍照、與匠師訪談、對比文獻、求助專家,地毯式的研究,連帶家人受到他影響,想多多了解自己的家。
而百年老厝,經不起歲月摧殘,白蟻築巢啃咬、屋頂塌陷等問題叢生,讓他們開始意識維護古蹟的重要性。
他們這一代想,可交由金門國家公園處理,有資金及技術資源注入,然政府出錢,古厝就必須開放參觀或委外經營,而母親卻不能接受家裡變成公共財,還幽幽地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房子修那麼講究又有何用?」
經過家族會議後,他們秉持老家修護既可緬懷祖德,又可空間活化再利用,2002年向國家公園申請,換取老屋的新生,也是聚落中第一棟給國家公園修復的古厝,引領村民效尤。2016年取得經營權,2017年1月鳳毛麟趾民宿開張,蔡其祥還成立了蔡就是蔡文史地工作室,從事專欄寫作、導覽解說、提筆著書,出版《在我和世界之間有一座島》和《在高粱田與星空之間》。
修護古蹟並不易,施工者有無文化素養至關重要。比如,鳳毛麟趾有所謂「藏寶孔」,前廳廂房有一牆的磚可取下露出暗洞,大戶人家貴重財物就藏在此處,猶如保險箱,曾是祖母藏匿銀元的密洞。
想不到,水電工竟然在此裝設變電器開關,將洞口填補,蔡其祥趕緊比對相片,強力要求還原,慶幸搶教成功。
修護期間,他們挖掘出珍貴文物,在大廳堂屏後的夾層找到十三扇門板,由珍貴稀有紫杉木製成,上有透雕八卦、蝙蝠、「卍」字祥瑞紋樣、行書聯對出自許多經書典籍,就推測,之所以被雪藏,是因為古寧頭戰役國軍向民眾強制征集建材,老一輩冒著風險偷偷保存起來,「長輩保護祖產的行跡,令我動容。」
蔡其祥還曾隻身前往印尼蘇門答臘踏查,追尋祖父發達及長眠之地,並將成果展示於洋樓的文史地工作室。之所以這麼大費周章,「如果不知道古厝主人翁的過往,一個老房子就是空的,這趟南洋之行補足了空白,」修復古厝更能對祖先飲水思源,因而感悟,修護是文化傳承,形塑出歷史相連連續感,才是古厝修護的真正意義。
修復更是不斷地進行式,如今最大困難在於歷史建築維護不易,花時間防腐、防蟲、防鳥、防潮,包括木雕須隨時檢查有無白蟻、灰塵要清掉,環境整治,記錄建檔,以及維持民宿的社會效益和經營品質。
這些年,他們親力親為導覽,傳達給住客如何珍惜與欣賞老祖宗學問,蔡家都像是用生命在解說,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可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