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專業理念+實務能力,永續人才換腦袋

暨南大學校長 武東星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22-02-21

瀏覽數 18,650+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蘇義傑攝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蘇義傑攝

本文出自2022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隨著永續議題從過往的倡議,變成企業存續關鍵,永續人才成為熱門議題。暨南大學是台灣最早推動綠色大學的學校,校長武東星分享,永續要不淪為紙上談兵,關鍵是具備財務思惟,並從場域實踐中,去驗證實際解決方案。 

這兩年,永續議題非常熱門,尤其當ESG成為評定一間企業的新準則,當碳排成為生產製造的硬成本時,許多企業都在問:永續人才在哪裡? 

永續不只做環保,也要經費支持 

很多人提到永續,就會想到環保、節能、保育,這些都是永續的重點工作,但永續絕對不只是大家做環保、愛地球,要讓永續不只停留在口號與倡議,真正核心的關鍵思考,是怎麼讓你想推動的永續行動,真的能永續? 

目前,關於永續議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對永續沒有正確認知,經常會把永續要做的事情,當成一種社會福利,覺得既然是「應該」,就不該問「錢」。 

例如,南投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很多人都呼籲青年返鄉,提議年輕人可以回到偏鄉,投入農業生產、文創觀光,來振興鄉鎮。面對這樣的倡議,我都反問對方:青年回來後,他們要靠什麼過活?那些作法,有辦法支持他們的經濟生活嗎? 

很多時候,對方都無法回答我的疑問。不管是環境保育、弱勢福址、地方創生,各種改善社會議題的行動與方案,都一定需要經費支持,才能長久。如果學校培育的永續人才,不具備這樣的思惟架構,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也很難達成期待的永續。 

近年,很多縣市都大力推動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很多人對宜居的想像,就是綠地公園很多,一旦聽到地方要設工業區,立刻大力反對,認為會造成汙染,也就不宜居。但我都會反問,人口減少怎麼辦?一個鄉鎮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年輕人也不會留下來,更不會想在這裡生育下一代,當人口流失與老化,一個地方也就離宜居愈來愈遠了。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是生產事業,就會造成環保或生態的損害,開發與環保是對立的。然而,當人口減少、工作消失,會不會帶來其他更大的地方問題?變成想要永續,結果卻不永續。 

所以,未來需要的永續人才,一定得學會落地。其中有三大關鍵,一是財務思惟,二是實際驗證,三是利害關係人。只要缺一,不管你的理想再偉大、目標再明確,也無法真正達到永續。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這也是暨南大學這幾年推動的永續教育重點,透過在南投各鄉鎮的場域實際應用,找出同時兼具財務收益與在地支持的方法,培養師生對永續真正的認識與能力。 

南投變成Living Lab,發展「無邊界大學」 

暨大在歷任校長的努力下,發展出一個「無邊界大學」的觀念,相較其他大學的教學或實驗場域,都是在校內的教室或實驗室,但暨大是以南投13個鄉鎮市作為Living Lab,師生的專題製作、勞作教育、服務學習,都和13個鄉鎮市綁在一起。 

近年,很多人討論「高山光害」的環境問題,由於道路開闢,持續整夜的明亮路燈,造成夜間動物的生態影響。然而,在清境,就由暨大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曾永平帶領,援引歐美熱門的觀星旅遊,將天文星象結合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協助仁愛鄉公所取得國際認證,在合歡山成立暗空公園,推廣觀星旅遊,成為南投最有名的新興景點之一,吸引非常多觀光客,也讓在地居民獲得新收益。 

如此不只保護了高山生態,也創造觀光商機。這比起單純的要求拆路燈,不僅能獲得在地支持,也能讓所有人都認同這項環保倡議。過程中參與的師生,除了研究高山生態保育,也去理解在地居民的需求,並思考怎麼透過改善方案,吸引外地遊客,創造經濟收益,達成三贏。 

這就是把環境保育、商業收益、地方施政同時都納入的永續思惟,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願意支持這個方案。暗空公園成功之後,很多縣市單位、學校都來暨大參訪,因為他們看見這才是永續有效的方式。 

永續能力,絕對不是只有環保專業,而是必須具備專業能力+跨域能力+實務能力,這種把所學跨域整合後應用出來的訓練,是每一個想要永續人才的人,應具有的正確認知。 

武東星
學歷 ▶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經歷 ▶ 大葉大學校長、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現職 ▶ 暨南大學校長 

延伸閱讀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