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民英檢三招進化 聽說讀寫一步到位

英文教學、考試如何改變?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2-02-21

瀏覽數 18,900+

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認為英檢應該是學習伙伴,而非單純是評量工具。黃菁慧攝
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認為英檢應該是學習伙伴,而非單純是評量工具。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22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去年10月底,一場與高中生對談的論壇中,總統蔡英文提到,未來可採用英檢取代升學考試英文考科,既能避免升學考「一試定終生」的問題,又能全方位檢測學生的英語能力。 

蔡英文的「英檢取代學測」提案引發教育界熱烈討論,有些人大力支持,認為英檢證書用途較廣,不只在升學,也能用於未來申請出國交換或就業,達到「一試多用」的效益。 

反對者認為,讓學生重複報考英檢,直到成績滿意為止,這樣的制度對經濟弱勢的學生不公平,可能擴大社會M型化差距。 

眾聲喧嘩中,教育部對哪些英檢能取代升學考試仍未有定論,卻引發大家開始思考以下問題。 

若是希望國人英語能力與海外接軌,全民英檢2000年就已上路,加上TOEIC等各式國內外英檢,早在台灣推行多年,坊間補習班的英檢衝刺班也百花齊放,甚至多數大學都設有採納英檢成績的英語畢業門檻,但為何成績高的人,卻未必能說一口流利英文呢? 

其次,去年教育部開始推動「2030雙語國家」計畫,未來英文檢定、課程、考試都不能只是標準化測驗,更要成為幫助考生提升英語力的途徑,在這樣的願景下,目前的英檢制度與英語課堂,還有哪些進步空間?又可能會以哪些模式改變未來大學課堂的英語教學、評鑑,甚至入學申請的依據? 

1〉整合測驗是趨勢,強化溝通能力 

考試著重的面向,往往會成為學生關注的重點,過往學校的考試多採取紙筆測驗,導致台灣的英語學習偏重聽讀能力。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就表示,台灣學生比較著重聽讀,口說與寫作能力較弱。 

對此,政大英文系教授尤雪瑛認為,英語必須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兼備,日常使用英文不會是單向能力,有時候聽,然後要寫;有時候是聽,然後要說。 

尤雪瑛分析,整合題型是國際英檢的命題趨勢,整合聽、說、讀、寫四項能力進行測驗,「考寫作不會只有一小段文字指引,還需要結合聽讀能力。」以托福的口說測驗為例,考生需要先閱讀一段短文,再聆聽一段音檔,才能回答口說題目,等於是同時檢測考生聽力、閱讀、口說和整合資訊的能力。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致理科大通識中心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過去台灣英語考試過度強調文法正確,「英檢要考的重點不是文法,而是溝通能力。」 

2〉測驗變成學習動力,不斷進步 

英檢考試不只具有檢測能力的功效,也應該變成學習的一部分,讓考生在測驗結束後,仍能繼續學習英文,實踐終身學習。 

「英檢不是判斷你好壞的工具,而是能和你一起學習的伙伴,」吳若蕙認為,國人學習英文的觀念應該改變。為此,全民英檢花了兩年研發「GEPT聽診室」,這種個人化的成績回饋系統,在成績單上提供成績、強弱項分析與學習指引,提供考生未來精進英語能力的方向。 

針對學習型測驗,尤雪瑛表示,「考生往往只看到(英檢)成績,卻不知道如何理解成績。」因此,學習型測驗要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程度,並掌握未來英語學習可改進與加強的部分。 

3〉接軌國際認證,讓其他國家認可 

雙語國家提升全民英語能力,目的是接軌國際。尤雪瑛指出,英語檢定需要國際化,「因為雙語國家政策,是希望別人認可我們的英語教育,認可我們的英語能力。」 

多益台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補充,國際英語檢定可以直接和其他國家比較程度,畢竟,一年有500600萬人在考。國際英檢的考生遍及全球,讓台灣考生與世界各國的學習者,在同一基準上比較英語程度,也能讓國外學校或用人單位更明確掌握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 

尤雪瑛也特別強調,學英語的目的,是培養個人的邏輯思考判斷,將來能投身社會,參與並改變社會。而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需要的英語程度不同,「英文不是目的,是工具,能幫助國民打開一扇窗。」  

完善的英語檢定,可幫助學習者清楚學習狀況,並知道未來改進的方向,在英語學習的漫漫長路上,以合適的步調前行,才是雙語國家政策的執行精神。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