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元大證券集團總裁馬志玲正見證金融市場最驚心動魄的肉搏戰。
3月18日,市占率排行第二的瑞富羅盛豐期貨和排行第三的寶來期貨,連袂宣布合併,元大「期貨」龍頭寶座,一夕之間,拱手讓人;去年底,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證券,受惠集團整合投資世華銀行獲利挹注,也正式擠走元大,拿下「獲利」第一寶座。
前有金控的富邦挑戰,後有非金控的寶來追兵,對外,馬志玲雖然一直說,「元大沒有金控的急迫性,」但是,檯面下,馬志玲聯盟合併的腳步,一步也沒停過。
從銀行、證券到期貨,馬志玲這種一覺醒來,「新郎結婚,新娘怎麼不是我,」意中人琵琶別抱的惆悵景況,至少就有台北銀行的許配給富邦金控;大華證券的婚嫁中華開發金控;乃至最近瑞富羅盛豐和寶來期貨的合併等三件。
馬志玲經營證券集團,一直有一個捕魚哲學,就是在魚群(市場趨勢)還沒有來時,先做好織網捕魚的準備,一旦魚群來臨,才能有豐收的機會。
例如,1990年代初,股市極度不景氣,多數證券商大舉裁員,馬志玲卻讓元大員工減薪加強教育訓練,在後來合併擴點時,成為拓展據點通路速度最快的證券商。
「也正因為捕魚哲學,再加上一群很有執行力的團隊,在台灣幾個證券市場重要的開放里程碑中,從融資融券、認購權證、利率交換等新種業務或新金融商品,到證券投信、期貨等新興事業,元大證券集團一直都一馬當先,跑在業界第一,」元大京華證券總經理張立秋指出。
甚至1999年底,馬志玲都能洞燭日後如火如荼的合併趨勢,率先讓元大和京華證券合併,敲起台灣大型券商合併的第一聲醒鐘。
但是,過去一直引領市場風潮的馬志玲,迎戰這兩年的金控變局,步履顯然蹣跚而落後了。德商德意志證券副總裁兼金融股分析師李性佳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馬志玲和元大都太「大」了,很難在金控旗下做「小」。
面對外界的質疑,元大京華證券董事長,同時也是馬志玲妻子的杜麗莊不太服氣,「結婚需要雙方都看上眼,好對象原本就不易尋,與其嫁個惡婆家,當然不如不嫁。」
今年六十二歲的馬志玲,一生的傳奇故事不少。小時候穿著麵粉袋改裝的衣服上學,大學時代念夜間部,邊讀書邊跑業務;因為重整台灣煉鐵,吃過黑道的子彈;重整新玻,還被新玻兩千名員工包圍十三個小時,最後還虧城中分局警察把他從人牆中救出來。
1993年,是元大成功挑戰日盛,登上證券霸主的重要里程碑,「股市四大天王之一的日盛陳(陳士元)稍早的過世,以及元大較日盛早三年取得投信執照,」蘇黎士投信基金經理人陳勇徵分析指出。
執行力讓元大穩居寶座
從1974年,馬志玲接手當初十三家專業證券商排名倒數第二的元大證券,到後來將元大京華證券推升為台灣的第一大券商,並且歷經十數年,依然保有市場第一的地位。是什麼讓一個企業的文化能如此強韌與執著?
許多外資券商金融股分析師認為,若要在證券集團中,評選最有執行力的證券集團,他們的首選正是元大證券集團。李性佳說,執行力正是元大證券集團所以能穩坐多年寶座的主因。
根據李性佳的觀察,元大有非常強的銷售體系,每次市場上推出任何新種商品,只要一聲令下,元大京華證券的營業員一定卯足勁,奮力衝刺,成果也總是名列券商前茅。
「背後支持這種強大執行力的力量,則是管理和紀律,」張立秋說。元大京華證券總公司對分公司經紀業務具有九成以上的主導權,如果同業間的市占率並未下降,元大分公司卻連續三至六個月績效不佳時,主其事者就可能遭撤換。
馬志玲治軍,向以嚴謹出名,只要人在台灣,馬志玲每天早上八點十分,一定準時主持元大京華證券高級主管的晨會。有主管遲到,還有被馬志玲罰站十分鐘的先例。
「公司任何大小會議,接到出席通知的同仁,沒有一位敢缺席,很多人都是早早進到會場,第一件事,就是把行動電話關掉,」元大的紀律讓去年4月才進入元大的執行副總經理何鄭陵印象深刻。
「著重政商關係的經營,也是元大京華集團,過去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新業務往往可以搶第一的關鍵,」一家證券公司總經理評析。
馬志玲的政治風向一向看得很準。
前總統府資政、前內政部長吳伯雄年年都是元大京華證券大型尾牙必到的主客。元大投信一度延攬前台灣省議會議長簡明景出任董事長,也因此搭上和前省長宋楚瑜之間的溝通橋樑。前證管會主委、經濟部次長,如今國民黨黨產的大掌櫃張昌邦,是馬志玲長子馬維建的乾爹;馬志玲獨生女馬維欣則認前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趙孝風當乾爹。
民進黨執政後,馬志玲的賣力表態,也不遑多讓。去年4月,馬志玲買下國貿大樓31.25%的股權,成為最大的民股股東,後來還在陳水扁總統首肯下出任多數股權為官股的國貿大樓董事長。
面臨金融市場生態已變成言必稱金控,馬志玲如同所有金融業負責人般,有著舊優勢喪失的焦慮,同時,也急切尋找新優勢萌芽的契機,二十一世紀初金控和期貨市場大放異彩,是否預言證券市場新霸主的崛起?就看馬志玲這回如何撒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