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分手帶來的改變,從來就不只是關係的結束而已,家庭諮商大師薩提爾(Stair)將分手心碎比擬為「心理的開大刀」,意味著深深影響著生命各個層面,包含關係中的親密連結的斷落、未來生活規劃的殞落、自我認識的某部分失去等等。(本文摘自《傷心的人請舉手》,作者為羅子琦,以下為摘文。)
心理諮商能讓情傷快點好嗎?
心理師,我希望自己趕快好起來!
這句話,很常在遭遇情感分手失落議題的當事人口中聽見,他們在分手後,面對強烈的失落情緒,不只是感到心痛,其實也很擔心就此失控。於是,期待透過諮商來使自己盡快好起來,是他們決定踏入諮商室的主因。
多數時候,我不會直接保證諮商能夠讓他趕快好轉。畢竟,一段真實存在過的情感,在面臨分手失落後的情緒,自然是無法輕易被消除。通常,我們愈努力地想要好轉,愈刻意地想要遺忘自己還很在乎,就很難說何時才真正的走出來,也許,你根本還沒有真正開始啊。
銘瑜,眾多來談者中,因著分手失落來接受諮商服務的當事人之一。他告訴我,自己原本和前女友一起創業,他負責產品研發,對方負責行銷與業務的部分,他們曾經夢想著將公司經營至一定規模後,便要買房子、結婚。然而,正在一切看似步入軌道的時候,女友卻向他提出分手;對方告訴他,這幾年的生活累了,更要求將公司結束營業,這突如其來的變卦,對銘瑜而言,猶如世界瞬間崩塌一般,難以招架也無力反抗。
最怕聽到旁人問:你還好嗎?
分手後,好長一段的時間,銘瑜總是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他說:
不是我不想出門、也不是我不想見人,是很怕朋友問我,你還好嗎?我就是不好啊,但他們知道了又能怎麼樣?要不是一臉尷尬地轉移話題,就是安慰我天涯何處無芳草;父母年紀大了,我也不願意讓他們替我擔心。公司結束營運後,頓時間我也好像失去人生方向一樣,我其實覺得自己需要一點時間,但連父母問我好點了嗎?我都會覺得有壓力,感覺是要我盡快振作起來。
然而,分手帶來的改變,從來就不只是關係的結束而已,家庭諮商大師薩提爾(Stair)將分手心碎比擬為「心理的開大刀」,意味著深深影響著生命各個層面,包含關係中的親密連結的斷落、未來生活規劃的殞落、自我認識的某部分失去等等。臨床實務上,更有不少當事人因為遭遇分手失落,成為引發憂鬱症的重大壓力來源之一。
「分手」是還沒被認同的失落經驗
只是,分手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往往是沒有被認同的失落經驗,它不如親人死亡、離婚等失落議題,能被認同與理解。所以,當身旁的親友問「你還好嗎」時,之所以難以面對,甚至想要迴避這些問題,關鍵還是和自己有關。
然後,我們會更刻意地想疏離原本的人際網絡、避免和親友互動,也可能透過忙碌的約會活動,來企圖沖淡分手的傷痛。
「分手失落」有三種層次
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特別是被分手的一方,很容易落入自我質疑的迴圈中。一邊對於關係的失去感到不捨,一邊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哪裡做錯了?反覆想著,如果當初不這麼做、早一點發現…… 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甚至,有的人會有很深的羞恥感,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一方,對自我價值與自尊產生很大的挑戰。
心理學家認為失落會引發連續性的影響,對於銘瑜而言,有三個層次的影響,正在發生且全部都在經歷中。首先,是初級的失落(Primaryloss),就是所謂的情感分手;再來,是因分手而帶出次級的失落(Secondaryloss),銘瑜因為分手而失去事業、失去兩人之間共同的朋友等;最後是象徵性失落(Symbolicloss),因為分手而失去歸屬與安全感、因為結束公司而失去成就感等。而初級失落常會引起一系列的次級失落,因而更加重一個人的悲傷反應。
因此,分手不是單一事件,它會帶來許多連續性的失落影響,讓人很難不去懷疑人生,讓人不免落入自我質疑的迴圈之中。
時間是良藥,但更需學習和自己相處
還記得當年我的碩士論文,探討的就是分手失落的主題,當時的某位受訪者告訴我,時間是復原歷程中的良藥,需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才能慢慢走出來。確實,時間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卻無法單靠時間就能化解一切。你一定也曾聽過有人因為一段感情的受傷,花了數年來療傷,有如古語所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一般,所以,在時間是基本要素的前提之下,仍然需要開始練習,好好和自己這樣相處:
一、對自己的友善程度,決定你的復原速度
一段關係的結果,都是互動出來的結果,絕對沒有誰應該承擔起所有感情不如預期的責任,自然也不會是你不夠好或做錯了什麼,才會導致分手。更重要的是,分手之後的你,得開始適應少了伴侶的生活,在內心裡去適應單身的轉變,這時候你會更需要練習這三點,才能幫助自己走得更省心力一些:
1. 停止自貶自責
特別是初期,請試著停止檢討自己的過錯,每段感情都有自己可以學習的課題,但這和用檢討來自貶自責不同,這不會帶來自我的成長與蛻變。
2. 接納情緒
如同前文提到的,分手往往不只是關係的結束,牽動的影響層次都是接踵而來,你可能會有止不住的淚水、深夜夢醒的哭泣、平日獨處時的孤單、被拋下的生氣與不被理解的委屈等等;這時候,可能影響了工作表現、工作專注力不足等,請理解與接納自己,這些狀況都是正常的反應,是因為你真正愛過使然。
3. 投入當下
試著讓自己做些事情,可以是你一直在學習或鍛鍊的運動,可以是你曾經很想體驗卻還沒有機會去試試的活動,也可以是你原本就不擅長也陌生的手藝,重點是給自己一個能夠專注與投入其中的事情。
像是銘瑜,內心裡他只想盯著電腦打線上遊戲,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失去動力,但他開始要自己重拾韓文課本、替自己報名韓文課程、準備韓語能力檢定;為自己發展一個重心,陪伴自己度過難熬的情緒歷程。
二、「該不該再有聯繫?」是學習怎麼對自己比較好的功課
分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呢?許多當事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問我,而我也總反問當事人:
你覺得現在怎麼做,對你自己比較好?會比較適合你?
我們會開始一起去思考此刻的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其實也在幫助我們,從關係中走出來,練習看見自己的所在、需要、學習照顧自己的歷程。所以,能不能做朋友、該不該再有聯繫的這類問題,本身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分手初期的你、熬過分手幾個月的你、分手一年後的你……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決定,因為當下的你,早已今非昔比。
當然,有個提醒是你需要知道的:
從分手經驗中學習愛自己
在分手失落的復原歷程中,最困難之處,並不是單方面地找回到過去的「我」,或是尋找未知的「我」,而是自己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放手與接納進而統整自我。最後,當你能夠開始思考「這段關係帶給我的學習是什麼」時,就是一種進展與改變。
人們在失去愛情的時候,總會懷疑自己,還能不能再次遇見愛情?當你有這樣的疑問時,也正是學習如何愛自己的時刻。也許,你會說不知道怎麼愛自己,那麼你可以試試文章中提到的幾個對自己友善的建議,讓它們成為練習愛自己的起手式吧!
雖然,失落的道路,沒有辦法變得多快,但我相信當我們願意成為這條路上的駕駛員時,慢慢開,才有機會看得清這一路的風景,會更知道下一段旅程,自己適合走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