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證管會目前不允許國人買賣大陸的股票和基金,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已捷足先登,究竟投資人要如何合法開戶?B股怎麼買賣?股票賣掉多久以後可以拿到錢?交易費用(交易稅、手續費用等等)怎麼算?和台灣比較起來差別有哪些?
目前開戶的方式有兩種:一、直接到上海或深圳的證券商開立戶頭;二、透過台灣證券商在香港的辦事處開戶。第一種方式以台商或經常來往大陸的人比較有可能,一般投資人還是以第二種方式居多,因此將著重介紹後者。倍利證券一位不願具名的主管表示,台灣十幾家上櫃券商(日盛、元大京華、群益、元富等)幾乎在香港都設有辦事處,收取費用也相差不大,投資人把美元從台灣匯到這些券商的香港戶頭,指定要買進的股票,再由他們轉單給大陸境內的券商。等到股票成交,投資人拿到的是一個sub-account(附屬帳戶),持有的股票先掛在券商名下,再轉給投資人,故慎選信用良好的券商非常重要。最後,券商會給書面證明,這個證明和錢都放在投資人的sub-account。
台灣的作業方式則是錢和股票的帳戶分開,而且投資人直接擁有股票,不必由證券商轉手。大陸券商沒有固定的營業員為投資人下單,投資人可以用電話語音或網路下單,一般來講還算方便。股票成交後第三天(T+3)即可拿到錢或是股票憑證(見83頁表二),台灣則為成交後第二天。
另一項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大陸股市的交易成本比較高,倍利證券指出,經紀費、交易費、結算費、印花稅等等加起來將近1.4%,也就是賣了100萬元的股票,只能收到98.6萬元,或是買100萬元的股票,要付101萬4千元;而台灣的交易費用(只有證交稅和手續費)加起來也才千分之4.5左右(見83頁表三),如果投資人短期進進出出,比較不必擔心利潤被交易成本吃掉。
至於大陸的共同基金市場,目前還在起步階段。荷銀投資管理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吳中柱指出,到今年4月為止共有十四家投信公司,其中三家正在籌設,實際上只有十一家,發行了三十幾支基金,總資產(所有基金的規模)大約800億人民幣。而台灣有四十幾家投信公司,發行的基金超過兩百支。大陸的基金跟A股一樣,只開放給大陸本地人士。(洪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