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為何我們總是活成父母的樣子?基因確實有影響,但「自我」不會一成不變!

不自我設限,活得更輕鬆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1-10-02

瀏覽數 47,150+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編按:「救命啊!我怎麼會變得像我媽一樣。」許多人恐怕都會這麼擔驚受怕著。如果我們能自我改變,那同時也意味著,只要我們願意朝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我們基本上是自由的。(本文摘自《個性》一書,作者為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以下為摘文。)

為何我們總是活成父母的樣子?

然而,遺傳基因會隨著歲月再次發威嗎?我們真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嗎?

救命啊!我怎麼會變得像我媽一樣。 

許多人恐怕都會這麼擔驚受怕著。

薩爾蘭大學的差異心理學暨心理診斷學教授法蘭克.史賓納特(Frank Spinath)表示,事實上,或多或少的確會是這樣。特別是因為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會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這樣的結果才格外引人注意。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根本不想複製父母的行為,這時在他們生活中其他的人際關係更為重要。他們會模仿朋友和明星,避免所有看起來會跟父母雷同的事情。因此在這段期間,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要遠比父母以及遺傳基因產生的影響來得更大。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最晚到了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我們便不再力求擺脫家庭的影響,年輕人也會較願意允許自己擁有與父母某些相似之處。此外,遺傳基因也會較明顯地發揮作用。雖說基因從一開始就存在,不過它們的作用力道卻會在人生的過程中逐漸展開。畢竟,一個人會從事什麼職業、會交什麼樣的朋友、喜歡冒險的大旅行還是輕便的小旅遊,都取決於他的遺傳基因。

我們通常會以這種方式增強早已具備的某些特質;正如那些在學校就讀時或出國留學前就已經是外向型的學生,在出國後他們會變得更外向。也就是說,我們會選擇自己的利基,利基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進而促使遺傳基因更強烈地發揮作用。即使新的環境影響會同時形塑我們的個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確實會變得更像我們的父母。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確實會變得更像我們的父母。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確實會變得更像我們的父母。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自我」不會一成不變,但要找到適合你的

我們以為自己是有獨立意志的個體,但事實是,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無論是行為、性格,還是價值觀,或多或少都是在別人的影響之下建立的,儘管我們並未察覺。

但沒有固定的「自我」顯然是具有好處的,因為如果我們能自我改變,那同時也意味著,只要我們願意朝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我們基本上是自由的。

不自我設限,會活得更加輕鬆,也能擺脫他人對我們的既定印象,諸如「他很膽小」或「我顯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之類的觀感。我們可以拋棄不喜歡或不(再)適合自己的想法。如果「自我」具有靈活性,我們當然就能主動重新形塑它。這不僅有助於我們在困境下走出一條全新的路,更有助於根據我們當下的想法去開創人生。

儘管沒有一成不變的「自我」,然而,仍有適合我們的生活,以及有益於我們的朋友、伴侶、同事與工作,我們必須試著尋找這些人事物究竟何在。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著,王榮輝譯,時報出版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著,王榮輝譯,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