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改變工作樣態,像吹起一陣強風,促使產業轉型。工程人才面對的未來,勢必由科技主導產業趨勢,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認為,培養跨域數位能力,並配合業界規劃產學合作,是技職教育的重點方向。
全球產業已不可避免受數位化影響,以AI為首掀起的產業革新,加上持續延燒的中美貿易戰,這一兩年又碰上COVID-19,種種因素不斷衝擊社會與經濟,產業變遷迅速且劇烈。
人類的日常與工作方式也更依賴IoT(物聯網),特別是在疫情驅動之下,遠距需求大增,科技成了生活中無法缺少的要角。十年前,如果不是學資工的人,可能不曉得AI是什麼,但這幾年,我們根本來不及思考要不要接受AI,它早就融入我們的生活。
在數位時代,人類與科技密不可分,工程人才的生存之道,當然少不了學習相關技能。
生產方式轉變,技職強調跨域學習
為符合消費市場的多元需求,製造業導入AI技術,過往標準化的生產方式轉為客製化,像是利用3D列印,就可以做出特殊需求的鞋子。另外,製造業與服務業也整合成一條龍,研發、生產、銷售一手包辦。
相對地,產業所需的人才條件也不能只會操作技術,未來重複性高的工作都會被取代。技職體系在培育人才方面遭遇許多挑戰,以前技職訓練可大量複製工業人才,但為因應未來所需,現在必須把產業轉型和科技發展列入考量。
技職人才必須致力於跨域學習,工程人員不只專業能力要好,具有程式設計、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知識也相當重要。北科大的課程安排,程式設計原就是每個科系必修,現在通識教育也納入AI課程,讓學生都能獲取相關知識。
此外,輔系、雙主修、學程、微學程跟第二專長,都是專業學程。最近一兩年,更把微學程變成畢業門檻,也就是修課一定要跨領域,跨域學習已經變成必然要求。
幾年前,我們跟臺北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一起成立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為的就是推動跨域學習,彼此跨校修課的學分會互相承認,也組成跨域學程,讓學生可以接觸各領域的知識。
現在學生除了要深化本身的專業,跨領域生涯擴展能力愈來愈不可缺。對當今年輕人來說,這是變動很大的時代,但也代表能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危機是轉機、也是機會。
技職教育十分重視實務訓練,培育出的人才一直很搶手。以我們跟台積電合作的「半導體設備工程產業學程」來講,師資部分來自業界,理論跟實作課程並重,實習課能讓學生充分了解產業趨勢、學習實務知能。
技職實作優勢,順暢接軌業界
我們很重視產學合作,跟業界連結相當強,我也來自業界,在實習時透過現場操作,跟理論互相配合,學習效果會提升許多。科技變化快,有些東西在書本上無法完全學到,透過實習,才能把理論上的知識應用到職場。
政府曾大力推行《產業創新條例》,目的是促進企業跟學校合作開設重點研究學院,我認為此條例也應該加入頂尖技職大學,因為任何產業的人才需求都很多樣化,技職體系在半導體產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講,台清交成畢業的人一般會投入設計端,而製程工程師、機械整合工程師、設備工程師等工作則需要動手能力,北科大的學生能手腦並用,很適合這類工作。
這一兩年,我們就在規劃成立「前瞻技術研究總院」,盤整學校的研發能力,主要分成三個領域——能源、AI、半導體。在三個中心下又跟業界合作,設置十幾個聯合研發中心。透過研發中心,參與的學生等於還沒進公司就完成職前訓練,畢業後也可以直接到業界。
關於學生正式投入業界的時間點,我常被問到該先就業還是先讀研究所,其實兩條路都可以。如果對未來方向不是那麼清楚,也許先去公司做中學、學中做;如果確切知道方向,讀研究所是很適合的選擇。
台清交成的教授告訴我,他們很喜歡招收北科大畢業的研究生,因為動手能力強,特別是工程方面要組合設備、整合機器、做實驗,會實作很吃香。
但擅長實務操作的學生也有需要精進之處,比如英文和數理能力。現在,我們也在推雙語教學,研究所30%的課程是全英文授課;我們也很重視數理基礎,從大學一年級就開課加強,讓學生能充分因應後續的進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