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使得教育人才需求降低,但一場疫情,卻也讓數位學習加速發展。未來,師資培育將不再固守傳統觀念,融入教與學的教育科技,成為新趨勢。
過去既定印象,教育相關科系的出路多為教職。但由於少子化,正式教職開缺少,錄取率不到5%。估計全台有破萬名代理教師,奔走於各縣市努力考取教師甄試,爭取成為正式教師的資格。今年又因為疫情,許多地方教甄停辦,讓不少代理教師再次流浪。
對於畢業後前景的擔憂,一直是許多高中畢業生不敢投入教育科系的主因。如今,明知孩子會愈來愈少,中小學教職難謀,還要花兩年讀教育研究所嗎?教育系所的未來究竟何在?
終生學習概念發酵,教育迎來新契機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吳麗君認為,若我們僅將教育局限於學校教育,隨著少子化,人才需求勢必會降低。但教育若以終生學習的概念出發,「所有產業,甚至是每個人的人生都離不開學習。」
趨勢1〉教育接軌科技,展現新風貌
在教育領域,即使是師資培育,也不能再固守傳統觀念;其中,運用科技技術,融入教與學的教育科技和數位學習將是未來趨勢。新冠疫情促成一場全球性遠距教學實驗,加速Coursera、edX、Udacity等國外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的成長。即使疫情過後,校園重啟,未來的教學仍將是結合線上線下的OMO(Online-Merge-Offline)的模式。
例如設於美國舊金山,「沒有校園」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2014年開始線上招生就採取OMO學習模式,學生會在四年內走訪全球七個城市,上課除了採高知識密度的線上課程,也會透過實地參訪,體驗不同文化,打破場地與傳統教學的框架,提升學習自由度。
台灣教育界也無法自外於這波數位學習浪潮。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林子斌表示,疫情讓師生跨出不熟悉的第一步,接軌數位學習,也促使更多師生思考在自主學習或是教學上,數位學習可以扮演的角色和價值,數位學習在疫後將加速發展。
數位學習的發展不僅是在學校,近年提供語言、社群行銷、程式課程等線上課程平台十分熱門,吸引職場人士到此進修,顯示數位學習跨越年齡、領域、職業、時空,提供更多人學習的機會。
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就以「資訊科技教育」及「數位學習」出發,一方面培養教導資訊的專業人才,一方面培育運用科技融入教學的教育科技人才,像是數位遊戲或虛擬實境等,讓教學有更多新面貌。除了學習教育專業知識之外,也要對AI、程式設計、數據分析有一定認識。
趨勢2〉邊玩邊學,教育產業更多元
當愈來愈多教育新創產業出現,學生也能進行課程教材開發、數位學習設計,或是其他相關工作,不再僅有大眾印象中的老師一條路。
教育科技創新最成功、最為人稱道的例子,就是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創立的PaGamO。2014年台灣通過教育實驗三法,葉丙成就開始了實驗教育機構的創新旅程,在教育創新過程中,他察覺到全世界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就是現在的孩子是「數位原住民」,學習興趣與專注力都不高,且閱讀能力也很薄弱。
他看準教育科技會是未來的關鍵,於是,為這一代「離不開網路」的孩子,打造一個寓學習於遊戲的教育平台,甚至跨足電競遊戲,舉辦世界微積分大賽,締造60萬人次瀏覽的佳績。近年又投入公益,與國教署合作,推動反毒教育;與慈濟合作,推動環保防災教育。事實證明,遊戲闖關、獎勵、競賽等元素,激勵學生邊玩邊學,確實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況,讓學生保持學習熱忱,又能熟練學科題目。
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投入教育創新者因為看見教育環境的困境,於是舉起火把點燃新希望。
因應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教育人才所需能力也有所不同。吳麗君表示,隨著教育科技與雙語趨勢,教育人才應具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具備科技素養與雙語能力。且當人才走向國際,懂得理解與包容多元文化,才能打造真正的國際競爭力。
教育需要翻轉,培育教育人才的教育系所課程、思惟也要翻轉,才能因應時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