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喊出電動巴士「10年1.6萬輛」目標,將屆滿一年,但全台電巴占比僅約3.7%。《遠見》觀察,電巴在台推廣,不僅遭到三道逆風卡關,還有國產化國安危機需解決。產業界紛紛向政府喊話,別讓1700億商機,淪為美麗的泡影!
8月12日,台灣自主研發製造的高級教練機(下稱高教機)「勇鷹號」才剛慶祝升空滿週年,催生台灣高教機的漢翔董事長胡開宏,卻大動作對外宣布,漢翔將參戰地面,前進電動巴士市場。
過去航太界精英聚集的翔園大禮堂裡,這天,台上迎來的是巴士、電聯車、馬達、光達等台廠供應鏈業者,包括唐榮、大同、亞力電機、為升電裝等聯盟企業董事長。台下,更是產業大咖齊聚,充電樁大廠飛宏科技董事長、車電大廠奇美電總經理,都親自出席力挺。
陸空精英聯手,催生本土電巴
這群地面精英部隊與空中悍將漢翔結盟,揭開了台灣電動商用車CTP聯盟(Commercial Taiwan Partnership)的序幕。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