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上海中小學教育朝國際化飛騰

季欣麟
user

季欣麟

2003-02-01

瀏覽數 20,750+

上海中小學教育朝國際化飛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2月號雜誌 第200期遠見雜誌

上海浦東下午四點鐘,金蘋果學校初三的學生分成小組,在校舍六樓的「英語城」,演練英語。在這個像禮堂的空間裡,有舞台,也鋪滿五顏六色大積木。有的學生演英文話劇,有的小組模擬一家服裝公司,買賣服飾;有的則模擬做物理實驗,當中站著金髮碧眼的老師指導,全部的學生都講英文。這間寄宿學校晚自修時,還有外籍老師用英文說故事,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外語。

上海浦西早上十點,上海第一志願上海中學一群高二學生剛用英文上完化學課,走出教室,許多講不同語言的外國學生迎面而來。上海中學中國學生一千兩百名,國際部學生已超過八百名,數目直追本地學生。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說,「我們不僅有英語的專業課,更鼓勵學生學德語、法語、日語等各國語言。」近兩年,他們開出各國語言的選修課,來自各國的外籍老師超過三十名。

從學習外語熱潮開始,上海的中、小學教育從學習內容到教學方法正走向與國際同步的水平,快速吸取國際經驗。

國際學校一位難求

這幾年,境外學生劇增,對教育的國際化推波助瀾。根據上海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至2002年底,上海已有來自一百二十六個國家約兩萬名外籍人士,在上海生活與工作,不包括老外,上海台商就有四十萬人。這些境外人士的子女需要國際化的教學環境。

上海中小學國際部因此蓬勃發展。除了原本的美國學校、新加坡學校、德國學校之外,上海的長寧中學、進才中學、華師大二附中等學校,都在這兩年間新設國際部,上海目前已有十多家國際學校。美國學校每年學費高達2萬美元以上,依然還是每年排隊,才能申請到。秋季班甚至得在年初就先登記申請,才有機會入學。一年學費約8000~9000美元的上海中學國際部,近三年來,每年學生都增收約一百至兩百人;對外學費只要3萬~4萬元人民幣的中芯學校是中芯國際公司的員工子女學校,開創一年多已有一百三十多位國際部學生,預估今年秋季,學生數將增加近一倍。

由於國際師資與國際交流增多,上海本土的教育界有更多的刺激與學習發展。唐盛昌每年都出國考察國外的中學,已去過三十多個國家。他若發現國外有一些特別的課程或教學方法,就會考慮引進。

上海中學目前就推出培養學生領導能力的一系列課程,並仿造國外中學的硬體,建立先進的工程機械實驗室。

上海私立中小學校的發展,也讓教育界國際化活力湧現。上海私立中小學校占所有學校的比例從1997年的2%增加到今年的超過7%。私立學校開始思索多樣的教育方式,也更國際化。

旅美多年的中芯學校英文部代理校長胡淑光指出,中芯學校的教育,基本上與西方教育是一樣的,並希望達到東、西方教育的優質組合。他們選用美國的教科書,每週並安排六個小時必修的中文課。中芯國際公司公關部管理師黃貴美是從日本到上海工作的台灣人,她的女兒在中芯學校念幼稚園,中文變得比在日本好很多。

中芯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不多,班級都是小班授課。胡淑光的兒子正在就讀的初中班級,一班只有九個人,這九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後來變成很好的朋友。胡淑光表示,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張江高科園區的家庭,素質整齊,校園問題也比較少,不像美國校園有毒品或性的誘惑。這個學校國際部要求學生在校園用英文交談,用英文教學,完全是英語的環境。

上海最大的私立學校金蘋果學校是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的新興學校,2000年成立,至今有兩千五百名學生。他們強調學生畢業後,英文口語能夠流利表達,會表演兩項樂器,並且還有良好的公開演講能力。董事長張文榮說,「我們的體制比較活,硬體、軟體規格,遠遠高於公立學校。」他延攬了一位在電視頻道中教作文很有名、原擔任浦師小學校長的資深教育家,擔任他們小學部的校長。

同時,金蘋果學校教師年薪4萬元人民幣,是公立學校教師的兩倍,更聘請了約十名外籍教師。

這所與眾不同的學校很受歡迎。張文榮預估,兩年後,校地將擴展,學生將翻兩倍,到一萬人的規模。這家寄宿學校學費,一年需1萬元人民幣,約是一般公立學校的七倍,但上海家長趨之若鶩。

金蘋果學校的錄取率約四分之一,拜訪董事長時,還有一位穿著樸素的家長親自來拜託,讓兒子入學。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教育環境邁向國際水準

愈來愈多的境外人士也選擇本地的學校,做為子女的教學環境。金蘋果學校就有兩百名境外人士,包括台胞的子女,張文榮說,「我們的收費相較於其他學校還是比較合理。」價格是一個因素,上海本土教育愈來愈國際化,也是境外人士選擇本土學校的原因。

唐盛昌就表示,上海的教育環境,已經與世界其他國家學校接近,「尤其是我們,與國外學校已經沒有什麼差別,學生表現在世界上也屬於最優秀的。」

中國的中學已經平均每四至五人用一台電腦,第一志願上海中學則每三個學生就有一台電腦;美國約77%的教室連通網際網路,上海中學則100%的教室都連通網路。甚至他認為,教學的深度與內容,也不比國外差,國外課程只是選擇性更多一些,另外就是中國的班級人數約四十人,比起國外二十五人較多一些。

來自台灣的徐薇,是上海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銷售副總監,她的兒子本來讀國際學校,但是由於英語能力競爭不過外國學生,她去年將兒子轉到本土學校就學。

「本土學校的老師也很認真,學習效果很好,與台灣差別不大。」她每天關心兒子的學業,發現在本地學校就讀,課業反而進步很多。

大陸城市教育環境,也呈現跳躍式成長。他們快速引進國際教育方法,硬體也進步飛速。上海中學每班都有電腦可以上網,高中一、二年級開有物理、化學、地理、數學、生物等五門英文講授課,讓學生選修;金蘋果學校正在進行藝術培訓中心的規劃,電子琴、書法是必修課,另外讓學生學習陶藝、水彩、各種樂器等藝術,體育課則有跆拳道、有氧操、網球、足球等多種課程,可供選修;中芯學校每間教室後面則都有一個積木圍起來的遊戲角落,讓學生在裡面自由布置與遊戲。

許多學校吸取這些先進學校的作法,開始有了新的體悟。中國教育界提出課程改革的呼聲,一位杭州的教育專家就指出,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界提倡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都大異於前,迅速接受西方最新的理念。曾任台灣某國立大學教授的胡淑光比較,「這裡教育進步的速度與舉措都非常快。」

國際與學術視野仍有待提升

而整體學生素質的提升與社會環境的加速開放有關,現在學生能通過網路,獲取更多元的世界資訊,但從小的國際化薰陶,卻仍比不上境外學生。

從學習表現來看,上海中小學生的專業科目表現,通常比台灣學生好。胡淑光發現,本地學生基礎教育如化學、數學、物理等科目的水平,程度通常比台灣學生領先一年,甚至中文寫作能力上,也比台灣學生優秀。

然而,創新能力、動手做與整理資訊做報告的能力,外國學生與台灣學生則較中國學生強。

唐盛昌說,美國小孩子從三歲起就培養創造力,中國的小孩光靠三至六年的中學教育來補,還是無法完全趕上。而國際視野與學術視野的提高,也是中國學生缺乏的。

隨著上海中小學教育的騰飛成長,一位台灣學術界人士預估,八至十年內在國際高等學術研究上,大陸的年輕學者於一些領域將取代歐美學者,扮演領導性的角色。他也預警,台灣近年的教育改革,使學生的基礎學科遠遠落後於中國大陸,甚至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競爭力。

無論如何,上海的教育已經跳躍到一個國際化的階段,校園中展現新興的動力。在曾經培養出八十個中國部長、四十個中國院士及二十個中國將軍、有近百年歷史的上海中學校園漫步,發現學生充滿自信,對未來多有抱負。濟濟人才是否能再造盛世,且讓時間來證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