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開始

洪淑珍
user

洪淑珍

2003-02-01

瀏覽數 21,700+

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開始
 

本文出自 2003 / 2月號雜誌 第200期遠見雜誌

在日本,一位公立大學畢業生,經過關關面試,終於考進夢寐以求的大公司。他認真工作,深受長官賞識。有一天下班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這位先生竟然「找媽媽送雨傘,接他回家」。

談起這個真實案例,台北日僑學校校長手賀英雄無奈地說,學生如果只會考試,不會解決各種問題,這種教育對學生一定不會有幫助。「升學競爭在台灣與日本都很激烈,因為大家總認為,只要有了學歷,就有好工作,進入好公司,自然就擁有社會地位……,在日本有60%的高中學生可以考上大學,入學以後品質很差,變成很大的問題,」手賀校長指出。

為了避免學生淪為考試機器,日僑學校設立訓練學生的三大目標:身心健全、自己思考、堅持到底。其中又以思考為主軸,要學生學習發掘問題、解決問題。

在日僑學校教中文的吳雪映老師舉例:有一次,日僑學校和台北市某一所小學舉辦聯誼,當天有個遊戲項目,是看哪一所學校的學生最快把答案找出來。

比賽一開始,只見對方的學生一直問帶隊老師,答案是什麼?反觀日僑學校學生,先是互相討論,遇到困難時,才問老師。老師點出了關鍵,他們再繼續討論。

「老師只是被動的輔導者,解決問題由學生實際主動執行,」吳雪映老師指出。

訓練學生的國際觀

除了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國際觀也是日僑學校要求的重點。

1990年代初期以前,日本人憑恃著雄厚的經濟實力,買遍世界各國著名的房地產與公司,包括了美國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位於紐約市黃金地區的大樓。好景不常,邁入1990年代,日本經濟直落谷底,長達十幾年,到目前都還看不出復甦跡象。

手賀校長認為,解決日本經濟低迷之道,便是培養學生的國際觀。

「日本以前採取鎖國政策,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不願意與國外打交道。現在,日本最重要是發展經濟,我們必須瞭解各國的文化、價值觀、習慣、想法,才能與別人溝通,進行貿易,」手賀校長歸納結論指出。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目前,訓練具有國際觀的學生,是日本文部省(相當於台灣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實施的主要項目之一。日僑學校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課程,都安排中文和英文,希望讓學生瞭解外國情況。

他們也多次和天母國小、台北美國學校、蘭雅國中、士東國小舉辦交流,目的是與不同國家的小孩打成一片。

讓金城武發光的學校

日僑學校位於天母,和美國學校隔街眺望。清幽的校區內,有池塘、鴨子,樹木扶疏,漂亮得像座公園。

在這裡,國中、國小加起來,總共二十八班、九百多人。每名學生都擁有相當寬敞的空間。

走紅亞洲的明星金城武就是從這裡畢業的校友。手賀校長不談金城武在校表現,只提到學校讓他「發揮了自己特質」。提到金城武這位傑出校友,手賀校長顯得與有榮焉。

為了讓每名學生都能發揮個人特質,日僑學校試著打造一個多元的環境,鼓勵學生學習與思考,進而培養積極向上、主動進取的人格。

「我們希望學生有協調能力、能關心別人、有人情味,這些目標很重要,而不是光看分數有多少,用白紙黑字來斷定學生是怎樣的人,」手賀校長指出。

教育是長期累積的效果。日僑學校的作法之一是試行綜合課程,每星期三堂,從自然科學課程中空出時段,學生可以學語文和生活相關的課程,卻不用考試。

如此一來,樂了學生,卻引起部分家長反彈,擔心未來在升學時會輸人一截,於是帶小孩到外面補習。「有些學生很小就開始補習,國中部就有60%~70%的人補習,」手賀校長透露,即使日僑學校想要提供壓力比較小的學習環境,也難擋盛行的補習風氣。

午後,陽光灑滿日僑學校校園,感覺很溫暖。在這裡,手賀校長與全校近千名師生希望走出另一條路,不再受考試制度束縛,而是讓靈活的思考,成為每個人必備的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