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實驗中學雙語部的教室裡,棕髮碧眼的外籍老師正以流暢的美語解說美國歷史源由,台下孩子專注地對照原文的教科書認識美國五十州,教室後的布告欄張貼著孩子們的英文作文,孩子互相以外語姓名稱呼,令人如同置身美國學校。
場景轉到南投縣仁愛鄉。中正國小的英語課上,許多孩子望著英語教科書發呆,老師用賓果遊戲教英文二十六個字母,希望吸引學生注意,無奈一些坐不住的孩子早已跑出教室,因為一些學生仍然搞不清楚近一半英文字母,他們已經六年級,今年將升國中。
同國不同調,一樣是公立學校,英語教學進度卻如同天秤的兩端,出現極大落差。輔導偏遠地區孩童英文經驗長達十年的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也不由得高呼,「偏遠孩子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
去年監察院也注意到英語教學一國多制的問題,並於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教育部坐視不管、師資不足、城鄉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情況下,未來「國小一年級就放棄英文」的情形並不是危言聳聽。
城鄉嚴重落差
英語是最重要的國際語言,英語教育的執行,更關係國家教育的競爭力,但是台灣卻出現一國多制的亂象。
九年一貫強調教學多元,但英語教學進度卻如同多頭馬車,紛亂不一。許多國小在英語教育上先跑,並未遵循教育部建議,從國小一年級便開始教英語。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一學年度起,有包括台北市、新竹市等八個縣市國小一年級就開始英語教學,相對而言,對其他維持原先教學進度的縣市並不公平。教育部長黃榮村也表示,不同縣市與城鄉的英語教育進度落差十分明顯。
英語教育不但在不同縣市出現落差,連同一間教室裡學童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別。在學校的推波助瀾效應下,家長爭相將子女送往雙語幼稚園和英語補習班。部分老師面對班上學童程度不一,只好採用「跳躍式」教學法,而非按部就班,未能補習的孩童就成為教育的犧牲品。
台大外文系教授胥嘉陵指出,英語教育多頭馬車的結果,造成本來會英語的孩子仍留在補習班,原本沒有學過英語的孩子在學校還是沒有學好,反而更討厭英語。
英語教學進度不一,不僅孩童程度兩極化,有些跟不上的孩子甚至放棄學業。李家同指出,許多家庭經濟狀況糟的孩子,在學校看到其他同學在外頭補習,英語朗朗上口,自己感到自卑又無力追趕,基本能力測驗三百分只考八十分不到,乾脆輟學。
英語程度的兩極化,就是社會階級兩極化的警訊。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指出,由於偏遠地區的國小師資、教材及家長社經條件、社區資源不如都會地區,學童英語程度與家長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有相當關聯;目前城鄉差距已經造成學童英語程度兩極化,未來將可能擴大成為階級落差。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為何實施九年一貫以來,英語教育出現多頭馬車局面?主要關卡是,憲法規範教育執行權在地方政府。
憲法第150條規定縣教育由各縣政府立法規定並執行,各縣市基於教育競爭壓力下,紛紛將英語教育向下延伸,教育部除了表示關切,其餘束手無策。黃榮村也坦言,教育部若要齊一規定教學進度,法律上站不住腳。
另外家長的預期心態也讓英語程度落差提前拉大。過去國中開始教英語,家長就從五、六年級開始補習,如今許多學校提前從一、二年級教學,家長只好從幼稚園開始補習。無形中孩童英語能力差距提前發生,並且造成惡性循環。
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教育政策卻不該隨波逐流。以英語測驗為例,去年5、6月的兩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難度便差異很大,顯示教育方針搖擺不定。
英語補教老師徐薇表示,照著原先國中教學範圍準備的學生大多成績不如預期,原因在於教學多重口語會話,但測驗卻出現大量閱讀篇幅與單字,讓學生不知所措。
第二次基本學測受到輿論壓力後立即改弦易轍,題目再度回到淺顯易懂取向,英語教育在一個月內出現評量上的反覆無常。
外籍師資衝擊校園
近來教育部英語政策又出現更動,直接衝擊英語師資的分配。教育部預訂九十四學年開始,提早學習外語時程,未來國小三、四年級學生都須選讀英語,所需的大批師資,將造成嚴重的短缺,教育部考慮開放英語教學師資,引進數百名外籍師資來台協同教學。一名任教國小的英語老師聽到此消息便直言,「連外國人也要搶我們的工作!」
外籍師資如果進入校園,不但衝擊本土教師權益,其教學可能出現文法斷層問題,美國語言教育專家、曾任臺北美國學校校長的唐西泰(Frank Tarsitano)博士指出,外籍老師一般都無法教文法,孩子將無法有效學習語言結構,未來很快就忘記。
新竹實驗中學雙語班實行多年,大多倚賴外籍師資,但談到全面義務教育時,校方卻認為需要審慎評估。雙語部孩童大多從小在美國成長,面對外國人習以為常,但國內孩童不一定能接受,而且太早接受也未必是好事。「太早接觸外國文化就沒根了,」校長戴禮明強調。
面對英語教學出現諸多落差情形,目前教育部正著手計畫英語教育補救教學方案。在教學模式方面強調以因材施教方式拉近學生程度落差,作法包括採取班群教學、能力分組方式上課。而教育部也於元月公布國中小英語基本字彙一千字,訂為學力測驗範圍。學習要貫徹,政策更要貫徹。既然教育部已訂定基本字彙範圍,教學與評量方式就應貫徹執行,不能再出現教材與評量出現嚴重落差情況。徐薇表示,英語教育政策不容再搖擺不定,不然連授課老師都無所適從。
【搶救英語大作戰一】北市興雅國中英語老師
林淑媛
實驗基因創新教學
去年年底,台北市舉辦第三屆教育行動研究成果賽。台北市興雅國中英語老師林淑媛,一舉奪下「兩金一銀」的論文發表特優、經驗分享特優、教案設計特優的佳績。其中最令人稱許的便是她將戲劇融入英語教學,豐富教學內涵。
星期二上午第一節,興雅國中二年十六班的學生,正經歷一場創造性英語戲劇教學的過程。
在課堂中,林淑媛安排六人一組,每小組分配一本中英對照的繪圖本。討論過後,每小組輪流上台,以肢體定格呈現繪本中的一幅圖片,現場有人扮箱子、有人扮大盜……。定格五秒鐘,小組成員再依據角色,自行想一句英語台詞。孩子不但玩得不亦樂乎,透過設計台詞的過程,「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林淑媛說。
創造性英語教學,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能力。但這只是語言學習基本的工具性目的,「語言學習的最高層,在於開啟世界觀,」林淑媛說。
林淑媛強調,引導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環境,正是台灣推動英語教學的著力點。(魏棻卿)
【搶救英語大作戰二】中學英語補教老師
徐薇
用多媒體也能精通英語
學英語不一定要靠外國人。除了引進外國師資,中學英語補教老師徐薇認為,善用多媒體軟體資源,其實也可以達到融入英語文化的效果。「學英語要耳濡目染,」徐薇反覆強調。
現在學校中,班班有電腦可以上網,家庭也大多有多媒體設備,這些設備提供了理想的英語學習環境,孩子只要持續聆聽,也能精通英語。
徐薇表示,不論在學校或家裡,每天上午播一小時純正英語發音的朗讀教材與視聽節目,教材可由國內外取得,每天都播放給孩子聽,讓孩子每天聽並跟著朗讀,配合音標的教學,效果更好。
八歲到中學畢業,英語升級的關鍵在於語法教學。徐薇建議,應使用讀本教材,從聽說讀寫步驟教育起,開始接觸音標和句法,並建立文法結構。如此孩童英語的單字數量與架構才會開始成長。
「學習要快樂,更要貫徹,」徐薇說,家長如果在不同階段為孩子營造學習環境,並且長期貫徹,學英語就像學母語一樣自然輕鬆。(高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