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攸關我國產業未來競爭力,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特別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研究,針對資本額超過新台幣2億元、股票公開發行的九百家公司進行研究與發展(R&D)投資的調查,以掌握我國研究發展經費投資概況。
調查發現,台灣產業研究發展平均投資金額之情形,與國際相似,皆是汽車業金額最高,2001年台灣汽車業廠商的平均研究發展投資金額達5億7000萬元,石化塑膠業位居第二,廠商平均研究發展投資為3億5000萬元,皆高於電子資訊業平均研究發展投資的1億8000萬元(表一)。
台灣汽車業者平均研究發展投資最高的主要原因為,汽車業者為創造高附加價值以對抗進口車種,均投入大量的研究發展資金來改良車型、開發零組件、強化車體結構強度,以及改進生產技術、製程與提供勞務技術等,因此平均研究發展投資金額較高。
雖然電子資訊業平均研究發展投資金額僅居第三,但是電子資訊業的研究發展投資卻占總研究發展投資的80%,此為產業聚落效應產生之故。從此次研究發展投資調查的前九百家公司中發現,電子資訊業即占有六百三十一家;相對地,由於傳統產業的分散,使得其研究發展投資只占了總體研究發展投資的20%,由此可知台灣整體研究發展投資有集中於電子資訊業的情形。
就投資金額的成長情形來看,生技與電子資訊是少數成長幅度較高的產業;若就研發強度(研發金額/營業額)觀察,生技業及電子資訊業則是各產業中最高類別,然而若是略過新興的生技產業,台灣產業的平均研發強度最高僅有4%左右。
此外,以台灣廠商平均研究發展強度與國際資訊大廠相比較(表二),則差距相當大,台灣廠商平均研發強度僅達2.2%,研究發展投資金額約為400萬美元,顯示台灣廠商研究發展投入仍低,對於研究發展投資之態度與觀念仍有待加強。
九百家受調廠商2001年的研究發展總投資金額達新台幣1451億元,雖然較2000年成長18.7%,但是與2000年28%的成長率相比,以及各公司原先預計在2001年持續增加研究發展投資的計畫相比,不難發現成長率有衰退現象,主要原因在於遭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所致。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現象,即台灣廠商的研發主要集中在研發新產品或新技術,且以自行研發為主(表三),少部分為合作開發,至於國外廠商在技術研發與取得所常運用的併購、授權與技轉之部分,所占比例則相當少。顯示出台灣廠商大都傾向自行研發新技術與新產品,反而忽略外界資源,也因而未能有效與國內外廠商共同合作,導致研究發展投資報酬率未能有效提升。未來國內廠商除加強本身研發能力外,應可透過產學合作、企業間合作研發、建立研發聯盟或與國際廠商技術合作和技轉等方式,藉此增加台灣廠商的研發能力與成果。(作者詹文男為資策會MIC主任,葉永泰、楊惠婷為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