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提供/Phyllis
編按:因應家中人口組成改變,近年熟齡族換屋興起了一股以「以大換小」的趨勢。小宅房貸較低、家事時間更少,不論從經濟或日常維護成本等角度來看,有不少好處。不過,從大房子搬進小房子,空間變小,該如何住得舒服?請看室內設計師Phyllis的心法。
人生下半場,換個小房子住如何?
近年來,老後的居住空間由大換小,已逐漸形成一股國際趨勢。在日本,建築界提出「減築」的概念,提倡熟齡父母在子女離家後拆除家中原有的增建、精簡房屋格局,讓屋內動線更順暢、清掃維護更輕鬆。美國則有「小宅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鼓勵民眾藉由換小宅降低房貸與裝潢費用,提前達到財務自由。
室內設計師Phyllis(詹淇家),也是小宅的愛好者。她在過去13年內換過6次自用住宅,坪數最大46坪、最小16坪。她指出,「大房子剛開始住起來很開心,還可以在家騎腳踏車。但即使我東西很少,空間太大,做家事還是很累。」
不論從經濟負擔、家事效率等層面來看,空巢期後搬進小宅,有許多好處。不過,從30、40坪的一般住宅,搬到13~15坪的小宅,該怎麼住才舒服?
先天限制無法靠裝修改變 購買小宅須留意的格局問題
Phyllis指出,儘管她在小宅的生活過得頗為舒適,小坪數的房子確實有不少先天限制,購屋前就要先留意。
首先,相較於一般住宅,小宅較常見不理想的格局。往往一打開門,室內空間就一覽無遺。開門見灶、開門見廁等傳統風水上的禁忌都極為常見。且因為空間較小,15坪以下的小宅頂多只能隔成2房一廳,客廳、餐廳合一。沙發旁邊就是流理台,有些小宅甚至放不下餐桌,屋主只能坐在沙發上吃飯。
她建議,即使不在意風水,也最好別買開門見廁的房子。因為廁所穢氣飄出,會影響整間房子的氣場。至於開門見灶的禁忌則是由於早期民眾生活困難,若打開家門出現食物,可能會引人起盜竊之心,在今日幾乎沒有影響。不過,小宅通常配備開放式廚房,若是廚具雜物多、又在開門可見的位置,視覺上會相當凌亂。
再者,買小宅要注意樓高。一般正常住宅通常樓高3米左右,但她曾看過有小宅樓高僅268公分。若是再扣掉消防管線和天花板裝潢所占的高度,樓高會再減15公分以上,住起來相當有壓迫感。選擇小宅時,室內樓高至少應留280公分以上,空間感會較為舒暢。
此外,若購買的是預售屋,需特別注意柱體所在位置。梁柱與整體建築結構相關,裝修時無法隨意移動。小宅坪數本就不大,若再扣掉柱體面積,可用空間會更少。且若橫梁過多,很容易形成「頭頂壓樑」的風水禁忌。一般人多會用擺放床頭櫃等方式化解,但是小宅的房間較窄,擺放一張單人床再加上床頭櫃,床尾通道往往所剩無幾。
陽台亦是決定小宅生活品質的重點。「我曾經看過小宅的陽台只夠放一台洗衣機,小到我真的無能為力。」Phyllis提醒,不管是預售屋、新成屋或中古屋,民眾在看圖面或空屋時,很少意識到陽台實際的大小。然而,陽台過小不只無法曬衣,連熱水器都要裝設在洗衣機上方,打開蓋子就會撞到。她建議,陽台不大的房子,一定要添購洗烘脫合一的滾筒洗衣機,才能解決洗曬問題。
採光優劣,也是難以透過裝修改善的先天限制。Phyllis認為,良好的採光,才能讓面積不大的小宅空間感更開闊。早期公寓、華廈常見的窗戶都是離地110公分的雙向橫拉窗,採光面積較小。相較之下,近年興建的住宅多是用離地60公分的低檯度大面窗,採光較佳。
退休族住小宅 避開雜亂公共區域及噪音問題
若買小宅是為了做為老後的居所,除了前述格局外,還要考慮周遭環境。Phyllis特別指出,退休族最好別買位於重劃區的房子。雖然重劃區街廓整齊、市容乾淨,但開發中的區域經常會有新建案動工,白天不可免的有施工噪音。上班族可能感受不深,但家庭主婦、退休族或在家工作者的作息勢必大受影響。她以自己多年前曾住過的三峽北大特區為例,「整天都在施工,實在太吵。我持有8個月就受不了把房子賣了。」
怕吵的人,她建議可購買頂樓的房子,避免樓上鄰居的腳步聲或孩童奔跑聲。因為鄰居素質好壞,是購房前難以預測的最大變數。即使有幸遇上好鄰居,也無法保證對方永遠不會搬家。頂樓雖有易熱、漏水機率增加等缺點,但多可以修繕或裝修改善,不像惡鄰問題難以處理。
進入社區大樓內,則要留意公共空間的走道是否暢通。她觀察,台灣15~20年以上的中古屋常見住戶將自家的鞋子、推車、金紙桶等雜物置於走道,成為潛在的安全危機。她建議選擇管理較佳的社區,否則連出門都可能被走道雜物絆倒。
此外,小宅因為住宅較小,單一樓層的戶數勢必較多。Phyllis曾住過某社區,一層多達16戶。雖然退休族較無須顧慮尖峰時間電梯難等的問題,但相較於戶數少的社區,這類社區的跳樓事故的確較多。若之後想轉賣,可能會影響房價。
小宅如何住得舒服?性價比最高的收納設計
即使小宅先天限制不少,Phyllis指出,把握幾個原則,小房子也可以住得很寬敞舒心。
她建議,若是夫妻同住,請選擇至少有2房的小宅。不論是吵架後想沉澱、避免互相干擾睡眠,空間利用會更為彈性。老後如果需要居家看護照顧,也可以作為看護的房間。
再者,小宅就算再怎麼善用收納空間,能夠容納的物品數量一定比一般住家少。想住小宅,必須先進行斷捨離。清除雜物,連帶也可減少木作櫃體的數量,省錢又清爽。以她自己為例,家中僅有壁爐櫃、衣櫃,以及冰箱旁放備品的小木櫃。因為東西少,光是3個櫃子,就足以收納全家物品。
她也觀察到,小宅常有許多「機關重重」的特殊設計,想盡辦法利用屋子的畸零空間。例如位於轉角的層架「轉角小怪物」、上掀式床板、地板、釘在柱子旁、手很難伸入的衣櫃……等。這些特殊收納不僅五金材料費用高,往往還很難用。以上掀式地板為例,一旦上頭擺了電器、家具,取物就極為困難,只能放不常用的物品。Phyllis直言,這種作法相當於:「你花很多錢,打造出雜物墳場。」
她認為,真正實用的收納設計,應該「適量、適所、適性」。「適量」,是先思考物品存在的必要性。買一樣新東西之前,先設想好它的收納位置。如果發現家中沒地方擺,就不要再把東西帶回家,或者至少要能「一進一出」。淨空檯面、桌面、牆面等平面,小宅空間才會看起來清爽。
「適所」是檢視自己的日常動線,將物品放在動作發生的「機能點」上。例如,她在家中門旁釘了一條IKEA的畫架,可以放鑰匙、手機、待寄郵件等出門會用到的小物。不只省空間,取物也很方便。運動因為通常在客廳做,她直接將瑜珈墊收在沙發下方,無須再另行購買收納箱。
最後的「適性」,則是要了解自己的使用習性,避免花大錢購買不實用的收納工具。例如不愛摺衣服的人,最好不要用層板和抽屜櫃。她曾看過某個客戶,衣櫃明明有多達25個置物方格,衣物卻還是散落在椅背、地板等臥室各處。若屋主能早點認識自己的性格,當初應該規劃以吊桿為主的衣帽間,而不是收納櫃。
清爽看起來更寬敞 小宅設計不要超過3個顏色
視覺上,若想放大小宅的空間感,可從顏色和家具著手。Phyllis指出,小宅所使用的家具、裝潢顏色最好盡量單純,全家以3種顏色為上限。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如白色、米色、淺灰等,更能讓居家空間看起來清爽、寬敞。如果喜歡跳色牆的設計,比起鮮豔的色彩不如選擇深色油漆,反而能營造景深。
家具方面,不妨趁換小宅的時機,將舊家具汰舊換新。像是傳統的實木家具、成套沙發要價不斐,放在小宅卻容易顯得沉重而突兀。她笑說,「有屋主跟我說想在小宅放大佛桌、象牙雕刻,然後裝潢要做北歐風,我真的做不出來。」
真正適合小宅的,是明亮、輕量化的家具。以她自宅為例,家中的椅子都是透明塑膠椅,燈具、桌子和櫃體也都以白色為主,降低視覺上的量體。此外,許多小宅的設計師會用鏡子等反射材質,放大室內空間。不過Phyllis提醒,反射材質數量適中即可,太多容易使人神經緊張。「如果你是看到鏡子上有指紋就受不了的人,那種設計會讓你清到死。」
她也建議,省下釘櫃子、買收納工具的預算,反而可以添購一些高單價的實用設備。像是地暖系統雖然一坪要價約一萬,但可以確保你不會踩到冰冷的磁磚。不論是早上起床、冬天洗澡,走起路來都很溫暖。小宅因為面積不大,鋪設成本也低於一般住宅,能大大提升老後的生活品質。
50歲後住小宅,把握零雜物、少負擔的原則,小房子住起來更寬闊!
※相關閱讀:Phyllis著,《零雜物裝修術》,方智出版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K3FBX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