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教界吹起「跨領域」風潮,大學紛紛降低各系所必修學分、騰出選修空間,讓學生可以多接觸其他領域,成為多專長人才。但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能舒擔憂,各科系專業科目份量不同,學生在本門基礎都沒打好前,就搶著追逐熱門領域,可能只會變成半調子。
這幾年,從政府官員到頂大校長,都在鼓勵大學科系降低必修學分,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可以去選修其他領域的課程,成為跨領域人才。
跨領域應該是具備原本專業後,延伸出不同領域的合作應用。如果學生以為大學四年修完128個學分,就可以學會電機,又學到管理,甚至還懂設計、人文,這世界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啦!
專業度不夠,本科、跨域兩頭空
我大學讀台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時修了160~170個學分,比現在畢業學分多了很多,但我和班上同學相比,已經是非常不用功的,同學畢業超過200個學分的,比比皆是。
我在大三上學期前,每學期都修約25個學分,大三下之後,才降到21個學分。我不是要誇耀以前多用功,而是我發現,要打好機械工程基礎,就是需要這麼多學分。
電機、機械領域有很多基礎科學,如電力學、電磁學、電子計算機原理、通訊系統等,都和物理、數學息息相關。當時同學會修這麼多課,很多是因為修了大量的數學課;而一旦掌握好數學基礎,電機相關原理也就變得容易理解。
現在的跨領域規劃者,可能有豐富的想像,但現實中,學生不一定那麼積極,反而變成到處沾醬油,還以為已經做到跨領域。
我就看到,學校規劃工程科系的學生去多修數學,希望學生把工程基礎打好,結果學生覺得太難;或是學校規劃整套的跨領域學程,可能有12~20個學分,把兩三個科系最重要的基礎專業組合起來,但學生抱怨修不過、修不完。最後只有少數人完成「完整的跨領域」。
像這種「搞笑式」的跨領域,根本無法達成有效的學習。
學生對本科的知識技術能量還很低時,貿然鼓勵他們去跨領域,反而會害了學生;就像近年很流行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一樣。
確實有些能力優秀的年輕人,十幾歲時就開始自學他有興趣的專業知識,這種人去做跨領域或創業,並沒有問題。例如,美國有一位自動車領域的重要公司,創辦人12歲開始自學電機專業,媽媽不准他用手機,他自己上網找資料,把任天堂遊戲機改裝成手機,17歲就開始創業。雖然年輕,但他已有深厚知識和實做經驗。
但多數技職領域的學生,通常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導致很多跑去創新創業的學生,最後都是做一些很低階的文創商品,一個月營收還不如週末去擺地攤,真的很浪費學習的精華時間。
必修所需份量不同,不該一視同仁
理工科系的電機、電子、機械、電資、化工、工程等,要打好基礎,要修的課業量,比起人文、商管或設計類科系,其實更多,還有許多實務操作課。但目前的作法,不只忽視科系間的差異,而是把所有畢業學分都降到128個,或是為了跨領域,要求科系再降低必修學分。我很擔心,這會扼殺台灣的工程教育。
很多教育專家推廣跨領域,是希望學生可以不要被框限在進入的科系中,透過多元涉獵,有機會找到更寬廣的未來方向。
大學教育跟職業訓練有個根本差異,職業訓練是企業對某個已有明確職能內容的職缺,找人來訓練填進這個位置。但大學教育並沒有限制學生未來的方向,就像電機系學生,畢業後一定要去當電機工程師嗎?
我有一位學生功課很好,畢業後決定去台北的高工當老師。身為他的老師反而很高興,因為他的個性活潑又愛講話、喜歡與人互動,不是傳統工程師的性格,而他也確實把相關科系知識學好,找到一個既吻合他的工程專業,又符合他性向的工作。
這就是好的跨領域,一面打好專業基礎,一邊探索自己的興趣、目標和方向。當擁有扎實的本科專業基礎後,很容易轉換到其他領域,別的領域應該也很歡迎。而不是什麼都摸一點,但什麼都不專精,也不知道畢業後,到底有辦法勝任或適合哪一種工作,最後變成對自己茫然,又不夠專業的「跨領域」。
楊能舒
• 現職: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 學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 經歷: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雲科大工業管理系主任、雲林科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