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春,Google台灣分公司華麗啟用位於台北板橋的新辦公室,樓高16層,占地廣闊,配備免費的員工餐廳、遊戲室、午睡間、按摩室……,軟硬體研發團隊更是擁有高規格實驗室與辦公區,羨煞所有人。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馬大康加入Google將近10年,帶領多項與全球軟硬體廠商及晶片大廠的策略合作,進行全方位「雲+端」科技的創新。他觀察,疫情已改變人們的生活樣貌,各種遠距形態成為不可逆的新常態,深深影響未來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
全球疫情帶來產業運作與經濟模式的巨大變動,企業也加速數位轉型,在遠距教育、遠距工作、遠距醫療需求下,人類勞動方式因而改變;加上中美關係緊張帶來的硬體產業鏈重組,生產基地板塊移動之後,出現新的職缺類型,這些變化有很多是不可逆的,對年輕族群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其中,最直接切身的影響,是混合型工作型態的新常態,也就是每週只有特定時間進辦公室工作,其他時間則是在家工作。
比如說,Google發給每個員工1000元美金(約2.8萬元台幣),添購家裡辦公設備,升級電腦、視訊設備、桌椅、藍牙耳機等。員工只要透過一個「虛擬桌面」的軟體,就等於到了公司,剛開始可能不太方便,但習慣之後,基本上,還可以減免上下班的通勤時間。
除了需要進實驗室操作的硬體工程師之外,大多數員工都可以遠距工作。
Google內部調查,62%的員工希望只有特定時間進到辦公室,而非像過去那樣每天進辦公室。這樣的混合型工作形態,在Google全球辦公室過去一整年應用下來,生產力並沒有下降。
移動能力=英文+溝通+適應
當工作者從辦公空間鬆綁之後,會對台灣帶來什麼影響?一是台灣好的工作將會愈來愈多;二是你有更多選擇全球工作的機會。
過去美國西部吸引眾多優秀的海外留學生,因為大家覺得留在矽谷有機會進入頂尖公司,或者有優渥的薪水與福利。但疫情時代,已經看到矽谷公司外移,因為新常態的遠距工作,公司可以聘雇別的城市的員工,也可以聘雇別的國家員工。
這對台灣是更好的變化,在國際間,台灣人生產力是受肯定的。
尤其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發展的火車頭,帶動視訊、5G、AI人工智慧或下一代載具的發展,事實上,這些動能造就外商優先考慮把工作機會放在台灣,願意加碼投資。
台灣靠近亞洲市場、靠近未來的使用者,也靠近它的合作伙伴。企業都在找尋多元人才,多元化的勞動力背景,可幫助企業轉型新商業的過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文化資源、溝通資源,來了解未來市場,掌握新商機。
所以,台灣「好的」工作機會會愈來愈多,這些工作機會裡,當然有更好的、一般好的、好的,或是一點好的。
回應這樣的機會,年輕學子現在也需要著重「移動能力」,也就是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適應力。
台灣科技人才的專業能力,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與訓練系統,所以,多花一些時間在英文、外語,還有遠距工作技巧,未來就能身在台灣,放眼世界。
跨界能力仍是面對變局關鍵
擴大一點說,未來世界的科技人才,不見得是傳統理工背景的人,假設中文系背景的人才擁有足夠數位素養,也能發展出更多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內容,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以「產品經理」這個工作來說,過去可能著重於流程時間的掌握,現在更需要理解市場,懂技術,又得懂商業,台灣有非常多這樣的人才,願意做市場調查,願意做使用者溝通,不只願意去尋找那個問題,更是積極主動去尋找那個答案。
如果現在可以善用軟體系統,去理解市場,就能更省力或是更精準,這可能從電商大數據去研究,或是上下游產業鏈數據去探討。所以,未來人才不見得都是會寫程式的工程人員,而是會使用軟體工具,讓工作更有效率的人。
另一方面,並不是學生時代學什麼科技,未來就只能做那個領域的工作。每個人在生涯成長過程中,都是不斷轉換領域,我在美國軟體企業做過商務整合方案、當過大學教授,變換都是常見的形態。
變動的時代,工作者都需要持續培養跨界、跨領域能力,因很多工作是今天不存在的,學生時代多培養進入不同領域的學習能力,是面對變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