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天色未亮,傳統市場的攤販們早已動作麻利地準備要販賣的魚肉、蔬果。社會學家李明璁頂著爆炸頭髮型,穿梭其中,放慢腳步向前與小販們寒暄,甚至拿起剪刀,向老闆娘學習如何挖出蝸牛肉。
這是《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裡的場景,也是李明璁著作《邊讀 邊走》中所描述的體悟和實踐。
他自述:「我無時無刻地閱讀著,不只是書本,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創作,同時連結著生活百態。」畢竟庶民的生活日常,並不只是書上的理論框架,還是真實的感受。
究竟這位非典型的教授,是如何透過閱讀,來解構複雜的社會現象與人生難題?
變動愈快,人愈渴望靜下心來
李明璁自稱閱讀狂熱者,一個月能讀上幾十本書,第一時間要他抉擇出最愛哪一本,他掙扎地說,「真的太多了!」
思考許久,他選出《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一書。對他來說,只要身體或心靈「持續行走」,就能讓自己反思、沉澱思緒,找到探索無限可能的入口。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