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彷彿像是用了三十幾年的光陰,經過各種試煉、迷惘和挫折,才終於弄清楚一些事情,更加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找到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家人。(本文摘自《我沒有家,但能給孩子一個家》,作者為賴雷娜、孫羽柔,以下為摘文。)
開始建立深刻的正向友誼這件事,和當時正在進行的「斷捨離之生活整理術」有很大相關性。
幾年前,我開始更嚴肅地看待生命中不斷進出的人流。
做為一名助人工作者, 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很容易碰見能夠給予或滋養的人,反過來說,能夠對等給予或滋養我的人,相較起來並沒有等比例的存在。
這件事情一開始並沒有特別令我感到困擾, 盡可能地去陪伴願意看見或已經意識到自己問題、同時也渴望蛻變的人,一直都是我所熱愛且關懷的對象。
有的人具有豐富或特殊領域的歷練, 當我遇見新的挑戰時, 對方會分享適當處遇的方法,或是他踏過此處的經歷;有些人天生具有詼諧的幽默,只需要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能打破我本來的尷尬與焦慮,將一朵粉色小花播入我灰色的低谷;有些人的生命方向和道路雖然和我大相逕庭, 但因為彼此都盡可能真誠、不畏懼地面對生活的挫折,不停歇地反省,大量與自己進行深層對話,於是,即使發生在彼此身上的事情相異, 我們依然能夠從分享找到對相似主題的詰問及思索,交換心得與領悟。
我發現, 一旦自己沒有明確區分助人者與朋友的角色, 自己在關係中就會日漸失衡, 需要協助或產生脆弱時, 甚至會感到有點迷惑,想著:
誰可以接住這樣的自己 ?
助人工作者,同樣會有自己的生命課題
身為社工、輔導或教練角色的我, 不會因為具有專業知識及素養就能迎刃有餘地面對所有事情; 還是必須從生活經驗中不停地學習,才能同時扮演好其他角色。
我是一個女人、孩子的母親、老公的妻子、父親的女兒、爺爺的孫子、別人的朋友,同時,也是一個自己。於是,除了整理看得見的擁有物,我也開始整理這些看不見的關係,逐步深入地思考:
那些我希望能夠在工作、精神、心靈成長上互相承接情緒,並給予彼此滋養反饋的人真的不存在,還是因為我被太多人包圍,才會在這片廣大人海中找不到這些人?
況且,如果我們都願意好好對待擁有物,那麼對這些寶貴的隱形資產,不是更應該加倍珍惜嗎?
可是,加倍珍惜是什麼意思?
從對自我的認識和對友誼關係的想像出發, 列出「能夠真誠地分享」、「努力實踐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可以談心」三個基本條件後,由此做為起點,我審視身邊有哪些人可能符合兩個要件。
這些條件看似簡單,但如果深入檢視,在這個令人茫然的大時代,不人云亦云地建立對生活的想像及觀點,根據自己的性格和特徵發展適性的未來;同時,是能夠清楚地分析自身狀態,兼具自我揭露的能力,將自己交付給信任的對方;以及真誠分享內心的想法,並在彼此意見相異或產生誤會時,要願意理解對方的經驗,並使用合適的言詞溝通。三者,皆是非常不容易達成的事。
歷經一番掙扎與回顧,我開始發訊息或打電話給在意我或我在意的人,無論交集時間的長短,都表達了我的感謝,並好好告別;同時,選擇了20個朋友進入新的生命階段。
從一開始的簡短告別訊息,到後來愈來愈能夠完整表達讓對方知曉的想法和感受,大部分朋友都在我向他們揮手後離開或不知所云;但也有少數朋友回饋、分享,釐清彼此的需要和期待,重新拾回我們的友誼。
然而,完成第一次關係斷捨離後的兩年,我忽然意識到,「20」這個數量對我來說竟然是龐大的。仔細一算,如果每個人一年至少見一次面,意味著一個月必須約莫和兩個人約會。每次的見面當然不是為了充次數,而是與對方創造精心的時刻,真誠地談話與交流。但每個人的狀態與需求又會隨著階段不同而有所改變,如果,要用充分的精神氣力面對生活點滴、與自己獨處,以及和所有重要的人共同成長,勢必要再進行一次檢視。釐清自己的能力和希冀能夠深入關係的程度後,我決定從這20個人當中往下縮減,調整為10人。
在其中一封約700字的訊息中, 我向朋友小凱坦白了自己的心境很累。我們的友誼一路走來,他投射到我身上的比較與嫉妒,固著在自己的負面思緒裡,就算徵詢過其他人的意見,依然肯定許多事情的發生是因為其他人看不見自己的好,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需要改善的部分;但那些問題就像身體裡的芒刺,只要一天不面對,同樣的糾結便會持續上演,做為朋友的我,也就會繼續被相同的攻擊傷害,無論有意或無意。
即使依然認為小凱是一個貼心而溫暖的人, 但經營這段關係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及誤解對我來說,的確已經高得難以承受。所以,選擇以最善待彼此的方式,結束關係。結束關係,不是結束對於對方既有的肯定與支持;結束關係,只是因為我們正在移動的方向和目標已經不同;因此,結束關係,正是我對我們關係的尊重與負責。因為對等的在乎彼此,聆聽對方需要的同時,也坦白自己的需求。
朋友就是我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
普羅價值觀中, 通常只將有血緣關係人定義為家人, 但這些朋友就是我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無論彼此的生命進程有了怎麼樣的變化或頓悟,對生命有同樣信念與堅持的我們,距離或時間都不會成為真誠相待的阻隔。
他們之所以是我的家人, 不是因為我們毫無選擇, 而是我在珍視生命、尊重主體的前提下,選擇所愛。
彷彿像是用了三十幾年的光陰,經過各種試煉、迷惘和挫折,才終於弄清楚一些事情,更加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找到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家人。不是那些一出生就在身邊、血濃於水的人,而是血濃於水的心靈,以及由共識和相愛所主動、願意許諾的扶持。
人生如夢,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到這份真實的陪伴,實現彼此的夢。期許自己將這份難得珍貴的經驗帶入輔導工作中,引導青年盡情的練習告別,並開展新的關係,經歷我所經歷的「愛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