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告訴孩子「不可以生氣」、「生氣是不對的」,但不斷地否定憤怒情緒,只會導致孩子在生活中更不知道怎麼處理憤怒,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選擇最直接的肢體暴力來處理。(本文摘自《擁抱叛逆期》一書,作者為羅可 ,以下為摘文。)
只要是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那是因為他們都說我很吵。」
「馬的,一群王八蛋。」
重光呼吸急促,忿忿不平說著,還無法從剛剛那件事情緩和下來,對於導師的記過處分也感到非常不爽。
「我可以感受到你很在意大家這麼說你。」
第一節英文課,老師還沒到教室,重光自告奮勇地走到講台前幫忙管理秩序,叫了某位同學安靜後,被同學回嗆:「全班最吵的就是你,你憑什麼管我?」結果重光回嗆了一句:「幹!」引來其他同學的不滿,一起指責他,重光見到此般情景,惱羞成怒地衝到台下抓了那位同學的衣領,舉起拳頭來要打他,而這一幕剛好被英文老師撞見。
允許憤怒出現
每個人都會憤怒,憤怒是個正常的情緒。情緒,是我們對某人某事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我們會因為某個人或某件事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讓孩子們了解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正常的,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但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我們必須當情緒的主人。誰說「憤怒」就一定是壞的情緒呢?
憤怒可以產生力量,促進我們與人交談,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憤怒也可以激起我們想要改善現狀、增強控制生活的動機,但憤怒同時也會讓我們無法思考與行動,容易引起別人異樣的眼光,甚至引發攻擊行為,所以任何一個情緒都會有其正向和負向功能,端看我們如何運用。
專輔老師這樣做……
「為什麼不會學習忍耐呢,都已經國中了。」面對導師的指責,我非常不認同,我能理解導師的不悅與無力感,但我們也需要去理解孩子們的憤怒情緒,即使孩子憤怒後出現的暴力行為是不對的,但他的情緒也是需要被傾聽的,特別是傾聽其情緒背後的需求與渴望。
我能理解你
「你能跟我說說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嗎?」
「導師不是都跟妳說了嗎?」
嗯,但我想聽聽你的說法,因為我知道你會這麼生氣一定是不小心失控了。
重光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學校課業無法擁有良好的表現,也沒有其他專長,但又期許自己可以被大家喜歡,成為班上的萬人迷,所以選擇搗蛋的方式來引起同學和師長的注意。
那天,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為英文老師管理秩序,結果卻換來同學的批評,也沒有一位大人願意坐下來聽聽重光怎麼說,理解孩子生氣的背後,其實是因為難過,以及對自己的失望,導師只是一味地叫他要忍耐,卻沒看見他憤怒下那充滿淚水的雙眼。
(延伸閱讀│別當朋友,當同學就好:年輕導師如何讓被全班討厭的孩子遠離霸凌)
面對因憤怒而打人的孩子,儘管我知道孩子有錯,我也不會馬上指責,相對的我會先邀請孩子還原現場,聽聽他們的故事版本,然後在孩子的描述中,去理解孩子是怎麼看待整個事件的?跟著他的角度去感受、同理,讓孩子知道:「我能理解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延伸閱讀│如何養出心靈肌力強的高EQ孩子?父母先坦然面對「這件事」)
憤怒的替代行為
「生氣之後你怎麼說?怎麼做?」、「做了這些事情後,發生了哪些事?造成哪些影響?」、「你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好不好?下次可以怎麼做比較適當?」同理孩子的憤怒情緒後,我會再帶著孩子一起討論憤怒所造成的影響,以改善暴力的行為。
「你一開始是希望自己可以幫忙管理秩序,但卻遭到同學的批評,所以用拳頭來表達不滿,導致其他同學更無法信服你,現在還必須愛校服務,被禁足、沒收手機,這樣的結果是你想要的嗎?代價會不會太大?如果可以,當下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