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日本最大行動電話業者NTT DoCoMo推出全球第一個行動電話無線上網服務i-mode,立刻風靡全日本,DoCoMo也積極向海外擴展。
去年10月,DoCoMo再度領先全球,推出第三代行動電話(3G)上網服務FOMA(Freedom of Mobile Multimedia Access)。原先外界都極看好FOMA會複製i-mode成功的前例,結果卻令人意外:日本第二大行動電話業者KDDI在今年4月1日才推出的3G服務(沿用現有第二代系統的名稱au),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吸引了三十三萬四千名用戶,遠高於先早起步六個月的FOMA所累積的十萬零五千五百名用戶。
3G曾經承載著全球電信業的高度期待,現在3G的前景卻充滿一堆問號。尤其在發展3G受到重挫的歐洲,美國《Business Week》以「泡沫的故事」「一場歐陸大災難」來形容歐洲3G願景的幻滅。
3G願景幻滅
在電信業者描繪的3G世界裡,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行動電話或其他行動式設備(例如個人數位助理PDA),來打電話、上網;除了傳送語音之外,還可以傳送數據、影像、電腦遊戲……;3G透過寬頻網路傳輸的速度,遠高於目前的第二代系統(2G),甚至可快十倍以上。
這幅理想圖目前的發展遠不如業者當初預期的樂觀。目前全球除了日本之外,只有美國在部分地區和南韓已推出3G服務。
歐洲則是3G的傷心地。最積極推動3G的歐洲, 3G執照金額狂飆到極不合理的程度,又沒有吸引消費者非用不可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和服務,因此在兩年前陷入瓶頸。目前歐洲3G進展緩慢,較原訂進度落後一至兩年,綜合《Business Week》和《Fortune》的說法,歐洲3G真正普遍為用戶所接受,恐怕還要四、五年。
這個情況對雄心勃勃的歐洲是一記重擊。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原先歐洲在無線通訊方面的發展領先美國,但歐洲3G的發展延宕,使得歐洲的領先優勢逐漸消失。
3G的發展不如預期,加上目前全球電信產業極度不景氣,許多大型電信業者負債累累,甚至關門大吉。根據《Business Week》的報導,歐洲電信公司負債總計達2850億美元。
全球最大行動電話服務公司——英國的伏德風(Vodafone)則在五月底宣布,去年虧損達193億美元,是英國企業史上最大的虧損金額。
電信業不景氣未到盡頭
華寶證券(UBS Warburg)分析師西奧多索布羅(N. Theodosopoulos)直言,「(電信業的慘況)還看不到盡頭。」
原本寄望3G能提振市場的業者,卻看不到3G帶來的需求。英國《經濟學人》指出,行動電話在語音服務方面的營收沒有什麼成長,因此業者寄望透過3G網路進行的數據服務將刺激營收成長,但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對於數據新服務的接受度遠不及當初業者的預期。
同時,行動電話業者還有兩項耗費巨資的瘋狂行動,更令債務雪上加霜:瘋狂競標3G執照,並且大舉購併同業以壯大本身在3G 市場的實力。
2000年4月,英國3G執照標售的熱潮飆到最高點。行動電話業者以330億美元的天價標下3G執照。《Business Week》指出,這對英國政府而言是筆意外之財,對電信業卻是個大災難。
到2001年中,全球十三個國家的電信公司共花了1160億美元以取得3G執照,其中單是英國和德國就將近800億美元。
電信業者不管本身財務狀況搶標3G執照,現在看來是極不理性的行為,但是在當時的氛圍下,卻是很合理的。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的電信業者和輿論都認為,若沒有3G就無法繼續在行動通信市場上生存,既然這是生與死的抉擇,財務可行性就被擱置一旁。
速死或慢死?
當時唯一保持清醒的人,恐怕就是法國第三大行動電話業者布爾格電信公司(Bouygues Teleconm)的領導人布爾格(M. Bouygues)。2000年5月中旬,他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的頭版刊登了一封公開信,力陳瘋狂投標3G執照的不合理,「我該如何告訴我的員工,我們現在面臨的抉擇是要在『速死』和『慢死』之間作選擇?」他寫道。
速死指的是,拿不到3G執照而遭市場唾棄,慢死指的是,拿到執照但最後會被沈重的債務壓死(包括執照費用和網路布建等所有的投資)。
當時沒有什麼人理會布爾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聲音,因為當時歐洲的3G樂觀主義正達到頂點,而且股市正熱,資金根本不是問題。
當時各界對行動通信和3G的樂觀主義瀰漫,炒高了電信公司的股價,提供業者低成本的豐沛資金。2000年3月時,歐洲前七大電信公司的股市總值合計高達1兆美元。
成本低廉的資金助長了電信業者飆高執照權利金的勇氣,也讓業者有本錢進行一連串的購併。
那波購併潮的起點是在1999年10月,因為香港和記電訊(Hutchison Whampoa)董事總經理C. Fok將他們在歐洲的行動電話公司Orange,以280億美元的代價,出售給歐洲地區德國的Mannesmann。不久,伏德風又收購Mannesmann,以股票付款,由於當時伏德風股價飆高,使得購併的股票價值高達1630億美元。
接著法國電信、德國電信等各大電信公司也都開始大採買,動輒出手就是數百億美元,例如,法國電信的董事長伯恩(M. Bon)以400億美元買下Orange和英國網際網路服務業領導廠商Freeserve,以及有線電視公司NTL的18%股權。「當時我們都很容易取得資金,」伯恩說。目前法國電信的股價較最高點已下跌了八成以上。
3G嚇跑投資人
美國的網路泡沫在2000年初破滅,全球科技產業、甚至整體經濟都陷入低潮,低迷的股市已無力再供應低成本的資金,現在,歐洲的投資人一聽到3G就沒興趣。「3G變成嚇人的字眼了,」荷蘭一家創投公司Favonius Ventures的總裁皮耶博(R. Pieper)說。
歐洲高飛的3G夢終於墜落冰冷的現實:市場還未成熟, 3G尚未出現能吸引消費者非用不可的殺手級應用和服務。
其實,當初歐洲也曾考慮到軟體的重要,只是後來軟體的發展沒有達到目標。歐洲為了在未來的科技發展取得領先地位,採取由上而下的方式,合各國產、官界之力,集中規劃歐洲3G的發展,除了規劃採用統一的技術(W-CDMA)之外,也積極發展軟體。
當時幾家公司合資在倫敦成立了Symbian公司,開發3G手機的作業軟體,防止頭號假想敵微軟公司染指這個市場。另外,他們也引進創投資金以鼓勵成立開發3G應用的軟體公司,例如,著名的皇家經濟學院(Royal Academy of Economics)有許多學生紛紛輟學創業。但在歐洲的3G挫敗之後,這些軟體公司很多都已結束營業。
忽略消費者需求
癥結恐怕是他們無法掌握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業者一直沒有注意用戶的需求,只是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來看,」諾基亞(Nokia)掌管行動通訊軟體的副總裁沙文德(N. Savander)這樣認為。
而原先任職Symbian的克里斯金森(J. Christensen),目前已轉赴美國投效微軟公司,「他們(微軟)的人瞭解應用軟體的重要,」克里斯金森說。
因此,野村證券倫敦分公司分析師伍爾考克(K. Woolcock)認為,「優勢已經渡過大西洋,轉到微軟和其他瞭解應用的公司身上。」
已經推出3G服務的日本市場,足以說明目前3G仍欠缺真正吸引消費者的應用和服務。無論是DoCoMo的FOMA或KDDI的au,大部分沿用原有2G的應用和內容,真正專屬於3G的應用並不多,未能充分運用3G的優勢。
美國《Forbes》雜誌指出, 3G如果只是用來提供較快速的傳輸速度(其實這一點以現有的2.5G系統即可做到),那麼就很難說服消費者改用3G手機。業者一定要提供一些能善用3G優勢的新服務,絕不只是像現有的收發電子郵件等服務。
美國可望後來居上
歐洲殷鑑在前,美國業者最近很謹慎地跨出3G的第一步。美國在2G的發展上落後歐洲,歐洲在3G方面也跑得比美國快,但也跌得慘,因此美國業者剛起步推動3G顯得很謹慎,多半採取先在部分地區小規模試辦的做法;美國目前已推出或即將推出的3G,採用的是CDMA 2000 1x技術,與韓國和日本KDDI相同,不同於歐洲和日本DoCoMo FOMA的W-CDMA。
美國的Verizon Wireless公司已在今年1月宣布,在美國東岸和西北太平洋岸地區推出3G的服務。另一家行動電話業者Sprint PCS也打算在今年夏季推出類似的服務。
此外,從去年10月開始提供3G服務的美國Monet Mobile Networks公司,一開始只在南達科塔州一個小城蘇族瀑布市(Sioux Falls)營運,情況不錯,然後才逐漸推廣至鄰近地區。
除了謹慎推動3G之外,目前行動電話業者還應該加強現有2G和2.5G網路的品質和服務。過去電信業者對3G過高的期待,錯判現有2G網路即將過時,因此對2G的投資不足。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計,歐洲的電話公司若能改進網路品質和顧客管理,就能夠提高資本的投資效率達30%至40%。
除此之外,從2G過渡到3G的2.5G系統,也可以讓業者更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尤其是在數據通信方面。
目前2.5G已在許多國家推出,包括歐洲,《Business Week》指出,業者可以從2.5G數據業務的經驗中,真正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做為未來3G營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