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善用有溫度的科技 天成打造以病人為核心的生態系

廖昭文
user

廖昭文

2020-12-16

瀏覽數 45,050+

圖 / (左起)天晟醫院董事長特助徐慧君、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徐慧伊、中壢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
圖 / (左起)天晟醫院董事長特助徐慧君、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徐慧伊、中壢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第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持續投入努力,贏得國人尊重與掌聲。看著他們繁忙身影的同時,也不禁讓人好奇,日新月異的科技能為醫療體系帶來哪些新協助?疫情又為醫療體系帶來哪些新的衝擊?

「科技醫療、智能防疫與零接觸,是幾個重要趨勢,」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徐慧伊觀察,疫情加速了三項趨勢的結合,成為各醫療機構著重的發展指標。在桃園深耕多年的天成醫療體系,也在這次疫情中把握轉型契機,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逐一落實過去累積的科技醫療技術。

天成與微軟合作,將混合實境(MR)運用到醫療現場。

天成與微軟合作,將混合實境(MR)運用到醫療現場。

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舉例,混合實境(MR)的眼鏡「HoloLens2」就是一項重要嘗試。過去,MR的運用多是在娛樂與工業端出現,天成看見微軟在醫療端也有所嘗試後便主動接洽,提供醫護第一線的knowhow,共同投入研發,成為首家與微軟合作運用該項技術的醫療機構。

HoloLens2主打遠距會診,讓病人在家中也能享受醫院的豐厚資源。實際走入應用場景,居家醫師戴上MR眼鏡後,就能將影像傳至在遠端的醫院,讓醫院醫師能即時透過畫面掌握病況、給予會診建議;同時也能即時調取病人的病例與數據,串連各式資訊流。

資訊流的串接,不只發生在醫護人員的系統中;數據的有效連結,也大大提升民眾的就醫品質與方便性。如天成開發的行動醫療app,不只提供掛號與進度查詢等基礎服務,未來也將串接健保資料庫,導入健康數據與身體參數,使民眾查找資訊時,再也不用麻煩地輾轉於app之間。待衛福部確認好技術與資安細節,天成便能成為國內首家與健保行動快易通對接的醫療體系。

除了方便民眾,醫療科技的引進也能有效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徐慧伊分享,根據統計,國內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實際投入護理職場的僅有約六成,人力相當吃緊;加上國內病護比沒有放寬趨勢,如何透過科技輔助,降低珍貴醫護人力的工作量格外重要。

智慧病房的建置,讓護理人員能從繁鎖的工作中解放,把珍貴的人力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智慧病房的建置,讓護理人員能從繁鎖的工作中解放,把珍貴的人力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談到人機協調,中壢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舉智慧病房為例,護理人員沒辦法隨時緊盯病人,透過各式儀器的感應,如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宛如佈置眼線在病房中,讓護理人員能從繁鎖的工作中解放,把珍貴的人力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徐慧伊補充,各式偵測皆未使用影像紀錄,而是使用熱感成像偵測動態,以保護病人隱私。

數位轉型不只應用在第一線醫療服務上,天成醫院的內部管理也有許多創新應用。如同時有在台大兼課的蔡芳生,使用Google classroom做專案管理與同仁溝通。不像一般通訊軟體,訊息累積迅速容易被洗掉,使用該軟體後,討論時不但查找訊息和檔案更方便,同仁的參與狀況也能成為考績評比的指標,一舉數得。

數位轉型看似順利,但天成和其他機構一樣,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陣痛期。在醫院,這類改變尤其困難。蔡芳生解釋,醫院的每個嘗試可能都涉及人命,容錯率特別低,因此新技術引進都需要層層驗證與核准。另外,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需要時間適應,多數醫療科技不像iPhone一樣易上手,開始嘗試時一定會有一定負擔。

對此,天成除了做好充分溝通,在作法上也循序漸進,先在一處進行小規模試點,陪伴同仁一同摸索度過陣痛期。摸索期間也有示範效果,讓其他觀望的同仁理解這麼做的好處,減少抗拒與反彈,讓新技術逐漸步上正軌。

徐向謙強調,天成儘管走在科技前沿,仍不忘醫療是以人本為核心,在新科技一一落地時,不斷回頭關注是否滿足病人需求。醫療生態系的建立,就是天成的一大特色。

天成醫療體系旗下有多家醫院、護理之家與日照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當民眾有需求時,只要找到天成的任一窗口,便能隨時被轉介到集團內適合的單位。

跨域整合帶來的加乘效果,也出現在長照單位與醫院間的合作中。蔡芳生舉例,國內不少長照機構中的被照護者如果生病,都需要請家人帶去掛號看病;但在天成體系內,除轉診到醫院方便,也會定期有醫生來長照機構支援巡診,提供具高度醫療水平的長照服務。

徐慧伊總結,天成在科技醫療方面有所成果,展現許多硬實力,但最終仍會回歸初衷,以病人的需求為核心,在看似冰冷的機械與儀表板協助下,持續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