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世界將是何等樣貌?屆時人類又將如何應對各式問題?新冠疫後新常態加速數位經濟、重視以人為本的科技、關注永續環境。工研院積極超前部署,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指點未來10年科技研發方向,帶領臺灣產業開創嶄新藍海。
走過47個年頭,工研院持續以新興科技產業化,帶動一波波產業發展。近年更以市場導向的研發,扮演產學研樞紐、接軌國際,並以世界級智庫自許,做臺灣與世界的橋樑,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預見挑戰 洞察趨勢 超前部署
為協助產業迎接2030年的挑戰,工研院在院長劉文雄領導下,跨領域、跨單位超前部署關鍵技術領域。從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四個面向進行,洞察目前處境與未來發展趨向,勾勒出2030年的需求與屆時科技樣貌。
政治、經濟方面,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牽動全球經貿版圖重組,網路金融與新興市場崛起,跨界創新帶動更多機會與挑戰;社會方面,高齡化與少子化致勞動力減少,而人口集中都市,城市巨大化引發環境議題待解;科技方面,無所不在的通訊、發達的再生醫學,新科技高速滲透翻轉生活。
為解決2030年的生活、生命與環境三大痛點,工研院全面盤點自身研發資源與能量,結合產業需求,把從現在到2030年,中間要做的事情,以及方向、步驟列出來,「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因此誕生。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促使工研院用更宏觀的視角,扣合疫後全球趨勢,描繪出未來10年更具體的情境目標─「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以及撐起三大應用領域的「智慧化共通技術」,作為聚焦並超前布局臺灣未來關鍵技術的發展方向。
三大應用領域引領創新研發
「智慧生活」應用領域,就是透過科技讓生活過得更好,包括發展便利、智慧化的裝置與界面,實現雲端與終端互聯應用,滿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其次是發展下世代自主移動技術,如無人機、無人車,協助人、物更安全有效率的移動;智慧產業及服務,就是應用新興數位科技,協助企業創造高效能商業運作環境,並可彈性因應客製化、少量多樣的服務需求。
2030年,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將超過30%,臺灣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健康樂活」應用領域可望商機無限。工研院將此應用,區分為「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前者是運用智慧科技,達成精準醫療、疾病防治目的,並建構智慧診療服務系統;後者則是以科技協助年長者的照護。
工研院現已與榮總、榮家合作,運用智慧科技,研發銀髮賦能檢測、非接觸失能監測,以及失智整合解決方案,虛實整合協助照護銀髮族,為進入超高齡社會做好準備。
在享受智慧生活、健康樂活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環境的尊重。「永續環境」應用領域涵蓋「循環經濟」、「智慧製造」、「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三大項:循環經濟透過創新材料、創新設計,讓資源可以循環利用,降低甚至達到零廢棄的目標;智慧製造是透過製造、感測、物聯網等技術,快速布局全球,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同時優化資源耗用;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則以智慧電網系統為架構,開發綠能整合技術,友善地球,生生不息。
智慧化共通技術 奠基產業下一個10年發展
創新科技,是實現上述三大應用領域的關鍵要角。工研院以「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通訊技術、資訊安全與雲端」四項「智慧化共通技術」,做為三大應用領域的後盾,同時也加速新科技人才的培訓,將新科技導入產業、把人才導向所需市場,厚植產業實力。
劉文雄指出,過去臺灣製造業多屬產品思維,業界持續發展製造能力,精進生產效率;展望未來10年,則期待能發揮臺灣的智慧價值。智慧價值除了多年累積的垂直領域知識,更強調運用科技力為知識加值。疫後全球供應鏈掀起「短鏈」革命,企業更應深化「臺灣智慧價值」的思維,打造以臺灣為基地的全球營運總部。
2020年疫情改變了世界,儘管看似危機,卻也激發新價值和新服務!未來10年是充滿機會與挑戰的10年,工研院超前部署、對焦2030年。「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不只是工研院技術發展的指引,更要攜手產業跨域創新,共創下一個10年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