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擁抱疫後新常態與新商機 導航布局未來十年產業新局

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論壇】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12-10

瀏覽數 36,600+

擁抱疫後新常態與新商機 導航布局未來十年產業新局
 

為了協助臺灣以科技超前部署、布局未來十年產業新局,工研院提前對接2030年的世界,為我國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於11月24日舉辦【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論壇】,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以及撐起三大應用領域的「智慧化致能技術」,攜手產業共同實踐跨領域創新。

活動中工研院首度完整發表「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架構,並邀請到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臺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等產業領袖對談交流,揭示臺灣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的契機。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致詞時指出,團隊在院長劉文雄的帶領下耗費兩年心血,先勾勒2030年的「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情境,與支援各領域的「智慧化致能技術」,再反推回需要的技術與進程,未來還將持續應對環境變遷,逐步滾動調整,同時他也邀請現場的貴賓共同集思廣益,見證歷史。

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李世光。

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李世光。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則讚許工研院團隊跳脫垂直領域、前瞻未來的用心,此次工研院的「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是以跨領域的思維,思考未來十年技術的發展及衍生應用,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他也進一步揭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重點,包括先進半導體製程製造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綠能發展中心與車輛電動化等,幫助產業超前部署,面對環境挑戰、升級轉型!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

在「以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 擘畫臺灣科技力」專題演講中,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帶領全場,深入了解「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八個次領域、廿五個研發主軸,以及撐起三大應用領域的「智慧化致能技術」。他指出,「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是以產業與社會價值為導向,透過應用領域驅動跨域合作,系統化、架構化的擘畫工研院的中長期技術與進程。

蘇孟宗指出,有別於以往技術成功後再找市場,工研院從未來的需求反推,找出現在起就要開始做的事。疫情爆發後,衍生的疫後新常態,「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也納入考量做滾動式調整。疫情帶來了危機,同樣也帶來契機,臺灣在疫情、貿易戰中挺住了,未來還要善用高敏捷、高韌性、高韌命、高價值,打造韌性生態鏈,繼續讓世界看見臺灣。

專家x業師 洞悉未來十年新局

「智慧生活」主題由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引言,帶領大家看見十年後智慧生活空間趨勢,透過智慧穿戴裝置與空間中的各式感測器收集資訊,達到「個人感知世界,世界能夠感知個人」的境界,打造全新生活體驗、改變企業運作方式與效率;而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繼1992年提出「微笑曲線」後,相隔28年再提出「新微笑曲線」,透過跨領域的加乘增益,以右端的用戶體驗帶領左端的共享研發,打造臺灣成為世界的「創新矽島」(Si-nnovation),為世界的優質生活做出更多貢獻。

「健康樂活」主題由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開場,強調65歲應該是邁向健康樂活的起點,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用科技打造無縫接軌的全人照護,同時透過臺灣資通訊與醫療優勢,建置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的試驗場域,帶領產業走出臺灣、輸出全世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則看好啟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AI人工智慧,藉由AI的深度學習,強化醫師的診療力道,將一般醫師變成專科醫師,他也期盼,臺灣醫療也能循成功的電子產業模式,加速生醫產業的發展,後發先至,讓所有人都能樂活邁向健康老齡。

「永續環境」應用領域,是以科技創新,讓未來生生不息為目標。彭裕民指出,臺灣99%的原料及能源仰賴進口,能資源使用議題,是重中之重;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成員,若能將環境、資源永續的概念帶入供應鏈,不僅能創造新的經濟,也會成為國際永續發展的標竿;與工研院長期合作碳捕捉技術的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分享,台泥和平廠排碳量只有國家標準的三分之一,每年可捕捉500至1,000噸的二氧化碳,將之運用在微藻養殖並產出高值化的美妝保健原料。近期台泥也設定2025計畫、2030計畫,將逐步降低碳排11%與30%,獲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公告,為東亞第一家完成減碳目標設定的水泥廠。

「智慧化致能技術」由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引言,分享工研院為支持三大應用領域,發展AI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技術、通訊、雲端與資安共四大智慧化致能技術。這些技術不只嘉惠單一應用,而是像陽光、土壤與養分,提供不同應用發展的條件與工具;而在智慧化致能技術中,通訊是極為關鍵的一塊,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從產業經驗出發,分享遠傳實現遠距診療、智慧路燈、能源效率最佳化等實例。疫情也加速數位轉型,5G搭配「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將發展出多采多姿的創新應用,帶動企業升級轉型,創造跨業跨域多贏。

論壇尾聲,邀請到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與產業講師共同對談,包含有(右起)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

論壇尾聲,邀請到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與產業講師共同對談,包含有(右起)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

疫後新共好 開拓新藍海

論壇最後的壓軸,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及施振榮、李源德、張安平、井琪等四位產業講師對談,聚焦「國家戰略產業 共創共榮時代」議題,幫助產業提前布局,開拓國際新藍海。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未來十年新興科技會帶來新的產業機會,產業必須及早洞悉趨勢,迎接後疫時代新常態。過去臺灣製造業多屬產品思維,以發展製造能力,精進生產效率為主要目的;疫後全球化被重新定義,企業應發揮臺灣的智慧價值,運用科技力為知識加值。

劉文雄另外表示,未來的科技應奠基於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施振榮呼應表示,過去我國產業在全球B2B領域已多有貢獻,未來可朝向B2C領域及發揚精神文明方向發展。李源德亦表示,未來除了智慧醫療是必然的發展方向外,每個聽眾也應該要盡力達到健康樂活的生活。張安平鼓勵,企業與個人應該要選擇困難的路前進,競爭者越少就可以走越遠且走越久。最後,井琪則是認為,科技已經深入於生活當中並且快速發展,不進則退,鼓勵企業與民眾盡早因應並享用科技的便利。

 工研院做為臺灣產業科技的先行者,勾勒出2030年的生活情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理解未來的需求,解析科技發展趨勢。期待未來能攜手產、官、學、研的力量,突破產業框架,發揮臺灣的智慧價值,搶先布局未來所需的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