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深度+快速思考才是專業!關鍵在於日常就能訓練的深度思考力

從「深入思考」到「深思快想」。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6-17

瀏覽數 82,950+

僅為情境圖。取自pixabay
僅為情境圖。取自pixabay
00:00
00:00

編按:在職場比的是問題解決能力,在商場比的是洞悉商機的能力。看似不同的能力,相同的關鍵在於「深度思考力」。透過「深思快想」訓練,讓你在短時間內看穿本質、深入思考。(本文摘自《深思快想》一書,作者為稲垣公夫 ,以下為摘文。)

再多想想「專業與日常」的軸。

前文提過,「思考的深度」與「專業性程度」互不相干。也就是說,有人使用極艱深的專業知識,卻用淺薄的方式思考;有人則深入思考身邊人盡皆知的常識。

當然,高學歷人士的思考未必深刻。尤其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教育制度以有效率地趕上先進海外文明為要務,把知識記下來,加以有效應用的能力比深入思考更受重視。

要趕上先進國家,這種教育方法非常有用,但現在日本是全世界經濟、文化的領先者,教育方面若再不改變方向,著重「深入思考」,就很難有突破。

總之,想鍛鍊深入思考的能力,與其只偶爾仔細思考困難的問題,不如養成經常對日常事務深思熟慮的習慣。

幾年前,我在東京某車站看著月台通往驗票口的階梯,忽然發現一件奇怪的事。階梯設有扶手,把使用者上樓和下樓的方向分為左右兩邊,但上樓方向通道的寬度是下樓方向的三倍。

很久以前開始,許多車站都用這樣的方式設置扶手,但沒有人覺得不對勁。一般情況下,上下樓人數應該是一樣的(出月台和進月台的人數相同),所以,上下樓通道寬度也應該一樣,扶手要設置在階梯正中央才對。

我想了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可能是因為上樓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往上的通道要寬一點」,這麼想就覺得合理了,但我還是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隔天,我在另一個車站發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前一個車站樓梯是從月台開始往上設置,這個車站則因為人行道在地下,所以是從月台向下建造,而這個階梯下樓方向通道的寬度是上樓方向的三倍。

這證明我之前的假設是錯的。不過,如果通道寬度的差別和和階梯的上下方向無關,那和什麼有關呢?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想了一下,我發現「出月台的方向比較寬,進月台的方向比較窄」。這個邏輯可以解釋兩個車站的情況,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照理說月台進出的平均人數應該是一樣的,沒必要改變寬度。

我站在階梯上思考原因時,下一班列車進站了。車門一開,大批乘客湧出月台,聚集在階梯上。這個時候,我發現「出月台的人群,是在列車到達的同時聚集過來,而進月台的人速度比較平均。」

發現這點以後,我馬上想到,階梯上下樓方向通道寬度的設定並非因應「平均通行量」,而是「最大通行量」。列車到達時,月台人數過多可能會發生危險。所以,「讓人群走出月台」,無論是為了安全或為了列車行駛順利,都非常重要。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深入思考的機會隨處可見。在車站的例子中,我先是有一點疑惑,經粗淺的思考後得到答案,但那答案是錯的。更深入思考後,才得到正確答案。

這個問題不是哲學的,也不是學術的。我只是疑惑,「為什麼把階梯分成左右兩邊時,通道寬度有極大差異」。一般大樓或購物中心的階梯都是平均分配左右兩邊,但車站月台的階梯在列車進站時會有一大群乘客蜂擁而出,因為怕月台人太多會發生危險,所以大幅增加「出月台方向」的寬度。

這種沒什麼挑戰性的問題,用淺薄或深入的思考(但這種程度稱不上深入)方式,都可以得到答案。

日常生活中有無數可供深入思考的材料。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延伸閱讀│聰明的人不會駁倒對方:溝通時運用社會智力而非學校智力)

從「深入思考」到「深思快想」

快速思考和深入思考一樣重要。

腦部為了要快速思考,在推想結論時,通常不經邏輯思考,而用「直覺思考」,但這容易流於淺薄。發明「NM法」 的中山正和在《松下幸之助的直覺力》(松下幸之助の直観力)一書中,說明了感覺與直覺(Intuition)的差異。

感覺是身體對外部刺激的自然反應。因為是直接的感覺,就像昆蟲察覺氣候的變化,或人類察覺現場「苗頭不對」而逃走。直覺則是鳥類、獸類等有記憶力的動物的特權;過去的經驗會留下記憶,面對新環境時,可能用得上的記憶會自動出現,控制行動。

中山正和所謂的「憑感覺思考」,是指用動物的感覺,如視覺、聽覺等,從現場訊息中察覺危險的能力。這是快速思考,但不算深入思考。相反地,「憑直覺思考」是從過去經驗所留下的記憶中汲取各種知識,加以組合,產生出可因應現況的新知識,可說是深思快想。

以「失敗學」聞名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畑村洋太郎在《畑村式理解技巧》(畑村式わかる技術)中所說的「跳躍式思考」,其實就是「憑直覺思考」(圖表5)。

直覺思考是什麼呢?

直覺思考是什麼呢?

思考跳躍,為何仍能做出正確判斷呢?因為過去有徹底思考、實踐過的相關「經驗」,這些經驗在腦中產生新的思考模式,潛意識便能以飛快的速度思考。

不過,直覺思考無法用有系統的方式學習,有/無直覺思考能力的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並非任何人都能學會,所以也沒有直覺思考的訓練,只能自己精益求精。

我所提倡的「深思快想」,是介於逐步的邏輯思考與跳躍的直覺思考之間。要擁有這種能力,重點是要把這兩種思考方式去蕪存菁。

保持與現實的連結,逐步提高抽象度

保持與現實的連結,逐步提高抽象度

圖表6有兩個軸,一是「抽象度」,一是「與現實的連結」。

圖中垂直方向的箭號,我稱為「抽象思考」。要用邏輯思考的方式從複雜事物中得到最適當答案,各要素的排列組合通常會太多,必須加以抽象化;但愈抽象化就會愈單純化,和現實的連結就會愈少,可能會變成紙上談兵。

圖中水平方向的箭號是「直覺思考」。這種思考方式能保持與現實的連結,不在意識中抽象化,而是在潛意識中思考。這是非常優秀的思考方法,既深入又快速。但正如前文所說,很難學會,能否學會也因人而異。

我主張的是「抽象化思考」,即圖中從右下向左上延伸的箭號。

「抽象化思考」和「抽象思考」的差別,就是「抽象化思考」能與現實保持某種程度的連結,同時逐漸提高抽象程度。深思快想訓練的核心──「因果關係地圖」有助於強化這種能力。

(延伸閱讀│愚者過度自信,智者充滿懷疑……你屬於哪一種?)

《深思快想》一書, 稲垣公夫著,林雯譯,新樂園出版。

《深思快想》一書, 稲垣公夫著,林雯譯,新樂園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