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苦難的青少年時代,母愛和好書,成了我的「靈魂的空調器(冷氣機)」。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嚴酷,在我心中,總能割據出一方保持24℃恆溫的春天。
感恩母親,謝謝一流書
十二歲我剛考上台南一中時,父親就遇難了。全家突然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母親在萬分艱難的生存條件下,養育了我們六個兄弟姐妹,不可思議的讓我們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我還讀到了博士。
除了了不起的母愛之外,那時給我的心裡以濃濃春意的,還有堪稱人類一流書籍的《愛因斯坦傳》。我沈潛其中,一遍又一遍地讀,「三句不離愛因斯坦」地向同學們鼓吹,還對著同學高談闊論相對論。其實,我只是在複述相對論幾個奇妙的結論而已。回想起來,真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書迷」。然而,我當時讀這本書,卻不是像今天的「追星族」那樣,要找一個「明星人物」來頂禮膜拜。因為我讀到愛因斯坦有一句幽默的名言:「我一輩子蔑視權威,命運捉弄我,竟使我也當上了權威。」對這句話我特別敏感,讓我懂得只有不盲目崇拜權威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權威。我一生奉為座右銘。
我們每個人都像電子一樣,被鎖在一定的能級的社會軌道上運轉。只有注入了更高的精神或物質能量,才會躍遷到新的軌道上去。第一流書,就有這樣的神奇效應:向人的精神領域注進立即能開始躍遷的高能量。《愛因斯坦傳》給了我無窮的高能量,推著我在做人以及科學研究領域裡不斷地躍遷到新的能級軌道,一直到現在。
菁英創造第一流的書
英國大歷史學家湯恩比,他在研究人類文明時,概括出了「文明是否鼎盛」的兩個標誌:一是社會菁英是否非常富有創造力,二是大眾是否十分願意對菁英進行仿效。所謂第一流的書,譬如《愛因斯坦傳》,就是拷貝菁英如何創造的書,要給非常願意仿效的大眾提供模仿的範本。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是否提供了足夠多的拷貝菁英分子,全面創造第一流的書,還要檢驗大眾對菁英創造精神仿效的熱情程度。
我近來和游伯龍教授一起主編出版了一本《活力》。這本用英文和中文兩個版本向世界發行的書,就是「拷貝」了台灣菁英們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奇蹟的實錄。這是我讀《愛因斯坦傳》的感悟,加上湯恩比文明理論的啟示,促使我們第一次用學術語言,去編寫介乎論文與報導之間的文章;不是文學的傳記,而是「拷貝」了台灣群英們為世界寫下矽時代的新程式及其過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談到讀一流書,我的另一個強烈體驗是,在今天這個所謂的e時代,「開卷有害」的機率遠遠大於「開卷有益」。
古代寫書的人本是鳳毛麟角,由於出書難度的制約,其成書的很少;再經過聖賢們按照他們的倫理和知識標準進行篩選,所剩的就更少。那時所能傳播的書,絕大多數該算是當時的「一流書」了。因此,會有東方讀書金句——「開卷有益」流傳千古;詩人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然而到了負載巨量資訊的e時代,到了由國際互聯網傳播資訊的數位化時代,還是「開卷有益」嗎?
例如交通大學從1996年開始到今天,每年在國際最權威的IEEE(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之EDL以及Trans.ED上發表的論文,其數量名列世界第一,超過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等世界名校。我就在電機電子這個領域,寫論文也讀論文。我強烈感覺到,讀他人論文的閱讀量實在大得驚人。即使我不做校長,甚至什麼事都不做,「專心研讀(科學)聖賢書」,那也絕對讀不完。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和計算,每個月世界發表的論文,一個人要用四十八年時間才能讀完。由此可見,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讀完自己專業領域裡兩個月發表的論文!
顯然,在此「信息爆炸」境況下,加強文獻更精細的分類,提供快捷檢索的索引「引擎」,讓學者們儘量花最少的時間檢索到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文獻,然後閱讀,以力求避免上述兩種性質的「開卷有害」。
我在交大讀碩士和博士時,有幸遇到了從美國MIT的大學者朱蘭成院士,他是電磁波及雷達研究方面的三大國際權威之一。我只聽過他一學期的課,但是我和他在一起密切相處了十二年(1961年~1973年)。我學愛因斯坦,平時非常用心傾聽朱教授聊天,留意他如何提出問題和提出什麼問題,陪他到城隍廟去吃小吃,幫他買酒,並在他酒興正濃、不拘禮儀時,大膽與他爭論一些問題。我閱讀他的風範,閱讀他的大腦,比起閱讀他的著作更能活化我創造意識的效果,不知要增強多少倍。學問可以自己來,但風範和師承以及思想卻是要身教一脈相傳的。
閱讀第一流的大腦,等同於或者超過於閱讀第一流的書。我把這個閱讀第一流大腦的方法,還帶到我當校長之後的教育實踐中來了。我還出去把不少國際知名學者約請到學校來,與師生們開展現場對談,目的也是在進行愛因斯坦式的閱讀名人大腦的活動,立竿見影地在師生們身上注入高智能的能量,使我們能夠不斷躍遷到高能級的科研和教學的軌道上去。
信筆寫來讀《愛因斯坦傳》兩則隨想,不禁讓我驚歎:一流書或者一流大腦的能量,實在是太了不得了。注入我大腦的智慧能量到底有多大呢?這又讓我想到愛因斯坦關於能量和質量關係的公式: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一流書或者一流大腦,就是這等能量,能夠把我們自身的潛在「質量」激發出來,可期待變成與光速平方相乘積的高智慧、高人品來。(本文摘錄自《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作者現為國立交通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