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愛與工作之間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8-02-15

瀏覽數 18,300+

愛與工作之間
 

本文出自 1988 / 3月號雜誌 第021期遠見雜誌

「究竟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這是現代人常有的困惑。如果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實現自我,是否工作本身就是最終的目標?抑或工作是為了得到更多的休息,唯有在休息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

生命的活水源頭

詩人布朗寧說:「把愛拿走,地球將只是一座墳墓。」百年之後,卡繆所闡述的真理,同樣令人無法推翻,他說:「沒有工作,所有的生命都將腐敗;但是工作而無性靈,所有的生命都將窒息而死。」

無疑的,生命的活水源頭,就是能夠去愛、去工作。沒有滿意的工作和喜悅的愛情,生命將有如行屍走肉。

正如聖塔雅納(Santayana)所指出:「生命不是一幅景觀,不是一席饗宴,而是一種險境。」為了要用愛和工作來滿足自己,更為了要解決兩者間不可避免的衝突,我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我們內心深處,愛和工作是互不相容的兩個極端:工作確認、肯定了自我,愛卻把自我溶化消蝕;工作是井然有序的,愛卻是自由散漫;工作但求以未來、以目標為先,愛卻要求現時此刻;工作是要統轄主宰,愛卻得容忍屈從;工作是理性的,愛卻是感性的。

在有意無意中,我們常常調整愛與工作在心中的比重,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是要成為積極、開創、生產力旺盛的人?或者寧願更重視感性、感情和休閒生活?

下面這張圖表,以工作為縱軸,以愛為橫軸,有助於瞭解並分析一般人的自我認知、角色扮演以及所從事的行業。位於不同象限的人,對愛與工作的比重分配便不同,工作熱忱與生活態度因而也大異其趣。

A是個工作狂,C則逃避成就、追求享樂,D是工作感情兩落空,B卻魚與熊掌兼得。

每個人在這張圖表上的位置,端視他如何調和種種衝突因素,發展出令自己滿意的平衡狀態。當愛或工作其中一方的需求增強時,想要協調兩種極端的壓力,往往令人不勝負荷。

幾年前,為了照料家中長期臥病的親人,我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目標退居次位。我的診所業務,以及我極需與時並進的專業能力,自然也就遲滯不前。

但是也有許多時候,為了病人的需要,為了想要增進心理醫生的專業知識,我不得不把家庭義務、私人事務,都暫時擺在一邊。

這一類的內心交戰,誠然令人心力交瘁,卻也能創造出一種隨境而轉的緊張壓力,不斷地為生活注入活力與興奮。因為,愛和工作固然兩相衝突;矛盾的是,卻又能相輔相成。

男女之愛有別

尋求感情與事業真正的平衡,是每一個人永遠要面對的挑戰。

如果能在個性當中發展出一種潛能,使得事業既能成功,感情也都得意,兩者齊頭並進,相輔相成,這當然是最理想的平衡目標,但也 可能是最難達成的境界。

另一種對於愛與工作如何平衡的看法,就是放長遠來看,以整個的生命過程來權衡輕重。

很多男人因為專心致意於事業發展,長久以來忽略了感情生活。也許他們原本只把婚姻當成事業的助力,直到結婚十五年,有了三個孩子之後,方才心回意轉,想要重視家庭生活,卻驚覺夫妻子女間根本缺乏感情的基礎。

對於女人來說,生命過程的曲線可能和男人的大不相同。一般說來,生養孩子的幾年中,女人被迫放棄了積極進取、掌握主宰的精神。

直到兒女成長,為人父母的重擔已卸時,一向完全以家庭為重的母親才重獲自由,得以把生活重心轉移到能夠充實自己、肯定自我、積極上進的事業成就方面。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可悲的是,許多婦女到了三、四十歲,渴望轉移生活重心時,卻因為不再年輕,也缺少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就業市場不一定肯熱心地跟她配合。

當人步入三、四十歲時,傷感地意識到光陰不停流逝,而人是如此渺小無能,無法挽留或掌握韶光。「中年危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要主宰「後半生」

中年以後,對於年歲和損失的反應,每個人不盡相同。但一般說來,完全以事業為重的人,往往極力要推拒年歲老大的事實,必求鞠躬盡痺、死而後已。

他們抗拒退休,拒絕承認歲月這個人生大敵的無上威力,因而變得憤怒、沮喪。在意識到自己的衰退時,格外顯得偏執、不可理喻,因此容易諉過他人,藉以眠除「是自己沒有效率、能力不足」的意識。

相反的,能夠把感情和休閒活動融入生活的人,對於順從天命,度過「後半生」的感受,就平靜沈看得多,也健康得多。

這並不是說,他們對挫折打擊都能逆來順受,而是他們也許比較能領會培根(英國作家及哲學家)雋語中的真義:「要想主宰造化,必得順從造化。」

我願引申此義為:「要想掌握時間,必得順從時間。」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擁有順勢而行的能力,不會老是覺得受到挑戰,必須枕戈待旦。

把事業重心轉移到感情

芭芭拉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律師,童年時雙親和弟弟的驟然去世,帶給她無限的震驚與悲痛。潛意識中,她總想捉住、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卻又因明知必然要失去,而無法享受美好的經驗。

她求助於心理治療,想要怯除自己凡事想控制、擁有的心態。然而她在心理醫師面前,根本不肯完全放鬆自己,因為她私心認為這不會是一種永久的關係,她甚至還未真正開始,就已預嘗了「終必結束」的痛苦。

芭芭拉是一個無法協調感情生活的例子。但也有許多人在事業達到顛峰之後,成功地把生活重心轉移到感情和休閒活動上,保持身心的平衡。

例如有一位三十八歲的財務工作人員,從二十六歲起就在同一家公司服務。眼見公司以三0%的年成長率,達到一億一千萬的資產,向來都是他最津津樂道的經驗,然而他卻苦於永遠沒有辦法稍釋重負。

唯一的辦法是強迫自己一整年完全休假,遠離財務資訊、報紙、備忘錄,專心享受天倫之樂;偶爾去熱帶魚店逛逛、上幾堂鋼琴課、自己釀幾瓶好酒、採摘野生的莓子回來製成果醬……我覺得在許多方面,我比從前更富有了。」事業心暫時讓位給感情和性靈,一年後,帶看新的、更上一層樓的視野和胸襟,重返工作崗位。

如果希望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兼顧事業與感情,必得容許自己儘量自由地做出「對」的抉擇,是內心真正想要、衷心嚮往的,而不是在種種情結糾纏、潛意識受制之下勉強做成的抉擇,更不是專家學者認為是「對」的決定。

每一次,當我們有所選擇,「若有所失」的感覺往往隨之而至。不管是決定在事業上盡力衝刺,或是在感情上努力收穫,總不免顧此失彼,至少暫時地夫丟了另一方。真的是有得必有失。

我們越渴望感情與事業兼顧,越希望在愛與工作中都能獲得滿足,那麼如何協調兩者間背道而馳的利益,就變得越具挑戰性。當然,沒有人真正知道解決其間衝突的正確方法。

正如吉爾凱高爾(Kierkegarrd,丹麥哲學家)所說:「生命是往後看才能了悟,卻必得往前活下去。」最多,我們只能根據知識和經驗,揣測最適合自己的妥協狀況。

瞭解人生這個必然的困境,檢視我們痛苦的來源,明瞭愛與工作變動的本質之後,也許,我們能夠準備得較為周全,去尋求每個人不同的圓融境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