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文作者凱倫.維克爾(Karen Wickre)曾任Twitter編輯主任和 Google 的高級媒體關係總監,在此之前,她是矽谷的溝通及資訊專家。本文摘自《越內向,越成功》一書,以下為摘文。
弱連結,正是現今的組織工作的未來,以及使員工去建立連結的關鍵之一。
—雅各‧摩根(Jacob Morgan,作家兼講師)
「弱連結」指的是你頂多稍微認識的人,或許是曾經短暫共事過,也可能是透過朋友認識。這個概念是由史丹佛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所提出。他在1973年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弱連結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被廣為引用,論文中他更進一步提到這個概念在特定領域裡,比較沒有直接、明顯、穩定關係的人,相較於有強連結關係的人,找工作時,這些人其實是更好的資源。
當中有個重要的發現,這概念很簡單:「與我們連結微弱的人,更可能在跟我們不同的圈子裡活動,因此有管道取得我們所得不到的資訊。」
這是真的。我們不知道誰擁有我們可能需要的資訊。假如我們能踏出自己平常的社交圈去主動聯繫,我們的機會就會增加,因為其他人會有更多、更不一樣,而且是我們一無所知的資訊。格蘭諾維特在該篇論文裡抓住了弱連結的諷刺事實,以及弱連結應該是你人脈重要一環的原因:「人們從已經忘記的人身上收到重要的資訊,這點很驚人。」
正是如此。我們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替我們解謎。好比某個與你曾經同公司卻沒共事過的人。
烤肉派對上的鄰居友人、某個與你一起參加大會座談的人、你母親看護的女兒……以上任何一人都是弱連結。某人本身的知識、人脈或想法替你打開一扇新的門,或是說服你去考慮一個通常絕對不會想到的角色。
順帶一提,「弱連結」絕對不是一個批判的詞。你有弱連結,你自己本身也是別人的弱連結。
我要講的重點是,遠離你日常動線的人,對你的努力至關重要。當你有問題主動探詢、需要別人看法、尋求引薦或建議,或是想要一點專業的同行情誼,你的弱連結就是你需要納入人際網的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來說個有關弱連結的故事。住在洛杉磯的艾絲特.藍道,是一位經驗老道的非營利事業發展主任。
她在替一個國際藝術教育課程單位擔任募款工作將近10年後,開始找尋新職位。她照平常的方法去應徵所有能找到的合適職缺—投履歷表、寫求職信、接受面試。她向LinkedIn的聯絡人打聽,也與她有興趣的組織裡的人安排非正式面談。儘管艾絲特的資歷無懈可擊,但找了幾個月之後,她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職位。
同時,艾絲特生活的另一面,經常光顧一間在地的民族舞俱樂部—彼此背景迥異並喜歡學習世界各地不同舞蹈的人,每週一次,在這間俱樂部聚會。
某天晚上的休息時間,艾絲特向一位舞伴提到她找工作的事,對方告訴她一個在她所工作的社福非營利單位的空缺。艾絲特從未在社福單位工作過,但是組織宗旨聽起來很有意思。這是一個副主任的職缺,儘管薪水比她現在的薪水少了些,她還是決定要申請看看。經過幾次面試,艾絲特得到一個職位更高的工作。結果,她的個性和技術能力非常適合該組織及其經營理念。
假如你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似曾相識,那是因為這種事常常發生。這就是工作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形:偶然巧遇、不經意的遇見、喝酒時說的故事、你匆促間在網路上發表的貼文——這些都有可能帶來好的結果。
弱連結可能是你的點頭之交,來自過去的經歷,甚至可能是陌生人。瑪吉特‧溫瑪荷絲是知名創投公司安德森‧霍羅維茲公司(Andreessen A Horowitz)的知名合夥人,記者潔西‧漢貝在人物側寫時,鉅細彌遺描述瑪吉特對於和她不認識的人會面並提供幫助,抱持開放心態。
有個例子是,瑪吉特被人引薦一位科技公司主管,對方請她幫忙去處理一則即將爆出的可能負面消息。「對方不是她公司的人,甚至也與他們公司的合作對象毫無關聯。」漢貝寫道。
「但此人將來可能會很重要。也許蘋果電腦會收購他的公司,那麼他就有了在蘋果的朋友。也許他將來會自行創業,到安德森這裡尋求資金。瑪吉特稱這樣的人是『人脈網外的節點』,並把這些視為延伸觸角的策略性關係。」
你可能認為她決定在這位仁兄身上花時間,這是一種有目的性的精心算計,或許那是真的。然而,瑪吉特知道她的努力可能徒然無功,這也是真的。關鍵在於她沒有在幫助他的這件事上設條件。她不過是順手幫了他一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