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許多事是否都是為了讓身旁的人開心, 卻疏忽自己的事務了呢?(本文摘自《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以下為摘文。)
完美主義者,往往也有拖延毛病
還記得在「形象焦慮」這一篇,我們談到完美主義嗎?在實務工作中有非常多習慣拖延者,他們都具備完美主義的特質,對事情經常在腦中有長遠又完善的規劃,但遲遲不肯動手。我們在「形象焦慮」中曾探討到:完美主義者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想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於是把目標設定過高,彷彿神一般的目標,或者訂定無法在時限內完成的目標,例如:一週內瘦十公斤。但當自己做不到時又難以妥協,甚至強烈批評苛責自己,而不斷衍生出強烈不滿足的情緒,甚至自我厭惡。因此,若你有「形象焦慮」的情況,往往也會出現「拖延焦慮」,而你內心的擔憂可分為三個面向:
1.害怕他人眼光
你希望一出手就有好成績,讓人感到驚豔與優秀,你無法容忍自己在他人眼中不夠好的形象,但也因為太顧忌他人眼光,在沒有準備到近乎完美時,你不願意開始任何行動。
讓我跟你分享小芳的故事。小芳在行銷領域工作多年,一直以來都在很知名的大型電商公司工作,但她一直有職場關係的困擾,覺得老闆經常挑她毛病,甚至覺得自己才華不被老闆賞識,更常批評老闆短視近利。在細探小芳的工作表現後,我才發現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例如:老闆在月初請小芳完成一份行銷分析報告,小芳認真投入地進行,而月底就是繳交的期限,大夥希望憑藉這份專業的分析報告,進行後續規劃。結果小芳整整遲交了一個月,原因是她需要搜集足夠的東西方文獻,直到完成50頁的報告,才繳交專業行銷分析報告。
老闆因為催促到無奈,開始執行其他專案,原封不動地退回小芳的行銷報告,而整個行銷團隊也不再有人和她說話。沒多久,小芳就收到離職面談了,而她依舊認為自己的報告沒被賞識與看重,是公司極大的損失。
小芳嚴重的完美主義,已經到極度自我中心的狀態。也就是她無法顧及團隊與公司的需求,過於在乎自己產出的作品,又相當憤怒自己的創作不被認同,因此在職場上一直處於負面循環的處境。最終她的情緒也出狀況,變得更難諒解自己與他人。生病後,小芳出勤的狀況更糟,嚴重遲到甚至無法起床上班,成為職場中讓人頭疼的人物,最後沒有任何人願意再出面為小芳說話。
聽完小芳的故事,也許你會慶幸自己還不到會嚴重遲交或無故缺席的地步,但也提醒你重新思考,你對手邊某些重要性高的事物,包括公事或人生大事,是否也常有莫名的憂慮呢?在小芳的例子裡,除了完美主義帶來害怕失去顏面之外,其實還有另外兩種憂慮,分別是害怕失敗與害怕後悔。
2.害怕失敗
人們常說:「三思而後行」,勉勵人不要魯莽行事,能夠一番規畫思索後再行動,但有些人是「三思而不行」,也就是想了半天卻沒有採取行動,總出一張嘴說「那是因為我沒有做,不然我早就有一番驚人的成就」這種自我安慰的話。其實這背後就是我們在第一章中談到來的三大焦慮之一,也就是害怕失敗而遲遲不敢有所作為,擔心自己真正採取行動,就沒有任何藉口,失敗時就必須承認自己能力不足。
3.害怕後悔
這其實是自己不願承擔後果的狀態。你要問問自己:每一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所做的決策,你是否願意承受?想要克服害怕後悔的狀態,就是你要練習直視自己,學會「承受」,承擔一切因果,接受一切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決策的總和。不論是不是符合你的預期,都重新去理解何以這個結果和狀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學會與此共存,不批判自己也不怨天尤人。說得白話一點,就是學會放過自己,也理解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待事過境遷,當自己擁有比當時更多的知識和資訊後,再去批判早些時候的自己,認為自己愚蠢或做出粗糙的決定,但卻忘了,我們已經在當時盡了最大的氣力。即使你覺得你沒有努力,可能你心理上正遭遇著某些情緒困擾,或時間、精力的限制,致使你無法發揮最大的力量,又或者是你害怕盡全力後還是不夠好,因此你為自己保留後路,讓自己得以批評自己:「對,你就是這麼散漫,沒有盡全力」。而你當時無法做出最好的表現,也是肇因於「情緒上的限制」。
親愛的,當你擁有承受的能力,以及全觀性地理解自己,你將能變得負責和成熟,同時擁有更多的自由,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或需要別人幫忙做決定,也不會因為事情不如預期就怪東怪西了。你會發現,不後悔,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
占去腦部能量的「我執」
接下來,我想與你從另一個觀點來探討「拖延」,從腦科學的角度,帶你理解大腦的運作。
《最高休息法》這本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從事精神醫療研究的日本學者久賀谷亮。書中提到腦器官占了體重百分之二,卻耗費人體總消耗能量的百方之二十,而大腦消耗的能量多半用於「預設模式網絡」(defua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又被稱之為「大腦暗能量」,會在大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汽車怠速狀態,或大腦在自動導航的狀態,當你什麼都不做、發呆時DMN也會運作,而DMN的運作又占大腦消耗能量的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相反的,當我們進行任何有意識的活動,只需增加百分之五左右的能量,這也顯見DMN多麼容易讓一個人疲勞。這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透過正念冥想可以有效抑制DMN的活動,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
與DMN有關的大腦部位是「自我本位的『我執』」,也就是與自己有關的執念。愈容易自我譴責、充滿憂慮的人,愈容易浪費腦部能量,而憂鬱症者經常反覆出現的負面思維像是:「我當時要是那麼做就好了」,這類的反芻思考,就與大腦疲勞有直接相關。
讓我再拓展「我執」的說法。其實腦部的疲勞與「過去、未來」有關,也就是你會惦記著已結束的事、煩惱之後即將發生的事。因此你會發現,有強烈情緒困擾者,經常很多事情做不了或做不好,因為腦袋一直盤旋著過去與未來,而忽略當下。有時一不小心又搞砸眼前的事情,因而累積更多不愉快的經歷,對外在世界產生更多恐慌,陷入惡性循環中。這其實是你一直惦記著生命中的「未完成事務」,也就是 unfinished business。從日常生活簡單的事件來說,就像你開了瓦斯煮水,但當你走去做其他事而沒有留意時,你會一直在心裡覺得似乎有件事還沒完成而心神不寧。當你想起來,去把爐火關掉,這件事對你而言便不再上心,它也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