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298」於我一直是個弔詭的數字,果不其然,成績做假,小朋友以自殺做結局。早年,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宋維村很清楚地告訴我,學齡前幼兒智商180(比西式量表)以上,幾乎不可能不發生心理問題。而入學後智商140(魏氏量表)者一萬個有一個,120已經是優等生,可以念台大醫科了。二十年走下來,從孩子們與他們的同學身上得到不少佐證。
近年來,所謂「智力測驗」屢遭人撻伐,認為準確度不夠。其實是隨著電視等傳播媒體的發達,口語知識的傳播極為快速;以及量表外洩,有心的父母老師刻意「訓練」,假資優於焉而生。
資優與績優在目前大環境與教育體制下不易區分,以致有資優生家長集體告教育局刪減師資,或引發取消資優班的議論。其實這都偏離了正軌。
真正資優生與家長十分辛苦。初為父母都是年輕而懵懂的,即便是身為醫師的我,也一樣經歷過初為父母的艱辛階段。奶娃娃出生二十天會翻身,三個半月會爬,時時跌得鼻青臉腫,有理講不清(口齒遲鈍也),以為是生了一個過動兒。偏偏他就是所謂「探索性極強」的資優兒。三歲的小娃,有八、九歲的智力,「認知」與手中「工夫」相差五、六年,不平衡的結果一不留意就引發心理問題。對於這樣的孩子,必須給與充足的愛心、耐心與體諒,並且小心保護,不能將他是資優兒的身分曝光。
孩子二十歲以前,我從不在孩子面前提到智商多少,或有什麼特殊優秀,以免養成他們的驕慢心。聽任他們在同儕團體中成長,有挫折,有淚水,有沮喪,有失戀,當然也有歡笑,有光榮。媽媽提供溫暖的擁抱、適時的安慰、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的表現喝采。
體力充沛,腦力自然更佳。孩子在體制內受教育,多餘的精力則為他們做音樂、體育、美術以及演說、領導能力的培養,扎扎實實的,就他們的弱點去增強體魄。拉小提琴、彈鋼琴等「細動作」的訓練,游泳對平衡的增進,學理上已證實能促進腦細胞發育,事實亦然。
舉例來說,難產的女兒初學琴時,花了一年時間,左右手才能分彈,後來得到非音樂班鋼琴比賽全國第一名;初學游泳時,需要個別教練,現為台大游泳隊。而她面試入台大原分所與美國大學博士班,談的竟然是球類與慢跑!希望老師、父母們不要一味做知識的培養,甚或以不當手法在各類比賽得名,還四處炫耀。要弄笨、甚至毀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其實很簡單,小查普曼與建中資優生的自殺即是殘酷的例子。(本文作者為牙醫師)(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