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互補關係最大的特點,是透過固定角色抹煞人的更多可能性。這會讓關係中的每個人都失去改變和成長的機會,甚至就算想要改變,也總是無能為力。(本文摘自《了不起的我》一書,作者陳海賢為心理諮商師,以下為摘文。)
在生活中,我觀察到有三種典型的不健康互補關係。
第一種,在家裡或者團隊裡,有些人會變得特別能幹,另一些人則變得特別笨拙。
有一種愛,叫做「我要照顧到讓你生活不能自理」。這是一句玩笑話,但在關係中是真實存在的。我遇過一位焦慮的母親,她要我想辦法幫幫她兒子。原來,兒子大學剛畢業,她就靠關係替他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兒子嫌工作地點太遠,上了幾天班就不去了,每天窩在家裡打電動。她擔心這樣下去兒子就要廢了,到處幫兒子找工作。這是他們家長久以來一直採取的模式:母親總是操心兒子的事,久而久之,兒子就不操心自己的事了。
可是,兩個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角色。母親覺得自己太累,嫌兒子沒出息;而兒子一方面享受著母親的操心,另一方面嫌母親管得太多。
在這樣的關係裡,兒子和母親有一個潛在的共識:兒子就是沒什麼能力,所以才需要母親這麼操心。
我把這個道理告訴了母親,可是她說:「那我能怎麼辦,總不能不管吧?」
我告訴她:「當然要管了。妳跟兒子說,如果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妳會在能力所及的範圍裡幫他。如果他不說,妳就假設他不需要幫忙。這對妳來說並不容易,但妳要克制自己幫兒子做事的衝動,克制自己對兒子的擔心。只有這樣,妳才能把主動權還給他。」那位母親聽了我的話,真的這樣去跟兒子說了。過了段時間,兒子就自己出去找工作了。
第二種,系統透過把某人變成有問題的人,來維持平衡。
我有個朋友,原本在公共機構工作。這個單位不大,只有五、六個人。主管是位焦慮的中年女性,控制欲很強,罵起人來毫不留情,員工都對她唯唯諾諾的。我朋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覺得自己把事做好就行了,沒有太在意。結果,單位的人好像都針對他,做什麼事都會被挑剔指責,這讓他產生了很多自我懷疑。後來,他就離開了。之後,單位又聘了一個人,新來的人還是做什麼都不對。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員工也離職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主管的焦慮深深地影響著其他員工,但他們不敢反抗。每當有新員工進來,他們都會把這種焦慮投射到新員工身上,他因此成了系統焦慮的代罪羔羊。
可是,新員工離職後,系統就能好好運作了嗎?也不行。要不是系統裡原來的某個員工讓大家看不慣,成為焦慮的發洩出口;就是這種強烈的焦慮最終指向主管,形成員工與主管的對抗。這時候,系統就會重新分配角色,來達到新的平衡。
我經常遇到一些孩子,好端端地就忽然不想去上學了,或者沉迷於網路遊戲,家長都很著急。表面上來看,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是他們抗壓能力差,或者不聽話。實際上,這經常是父母關係不好,孩子突然出現反常的問題。父母一著急,就不爭吵了,開始為孩子奔波。如果他們的關係需要靠孩子出現問題來維持,那孩子就很難好起來。
我有名來訪者是高三的學生,在準備考大學的階段忽然有了憂鬱的問題。父母很著急,四處為她奔波,後來找到我。
有一天,她對我說:「如果不是我生病了,我就看不到已經分居的爸媽一起為我奔波。為了看到他們在一起,我寧可自己病著。」
孩子對家是很忠誠的。如果家庭這個系統運轉不靈了,孩子就會透過自己的病來讓系統繼續運作。這也是一種互補,無奈的互補。
第三種是角色錯亂。
即系統中的某些人承擔了其他人該承擔的角色,並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錯誤的角色上。這種不健康的互補關係常常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
我觀摩過一件個案,兒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爸媽都很著急,所以從很遠的地方來找心理諮商師。在諮商室裡,諮商師問爸媽發生了什麼事。爸爸開始指責媽媽,說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家裡比較忙,讓媽媽專職帶孩子,誰知道媽媽沒有帶好⋯⋯媽媽在一旁看著兒子不說話。可是過了一會兒,兒子忽然對媽媽說:「媽媽不哭,媽媽不哭。」並跑過去抱住媽媽。這時候,諮商師和爸爸才發現媽媽哭了。
這是一個簡單的場景,卻深刻揭示了這個家庭在角色上的互補性。爸爸指責媽媽,媽媽會傷心;而媽媽一傷心,這種情緒就會影響兒子,讓兒子的問題加重。然後,爸爸更火大,更容易指責媽媽。這樣的互動模式固定了三個角色—指責者、安慰者和受害者,讓三個人都無法動彈。
這種不健康的互補關係要怎麼改變呢?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人們容易從出問題的那個人身上去思考改變之道。也許爸爸會覺得,只要能治好兒子的病,自己家就沒有問題了。
可是,系統的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系統裡每個人的事。這個爸爸沒有發現,治好兒子的藥,就在他自己身上。
但他不能直接治療兒子,而是需要重新靠近媽媽、安慰她、減輕她的焦慮。這樣,媽媽才不會緊緊抱著兒子不放,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兒子;而兒子只有不再擔心媽媽,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才會減輕。這就是系統的互補。
互補關係最大的特點,是透過固定角色抹煞人的更多可能性。這會讓關係中的每個人都失去改變和成長的機會,甚至就算想要改變,也總是無能為力。
從系統的角度理解,改變不僅意味著變革某種行為,更是從轉化某種行為開始,重塑一個系統。當你有所改變的時候,系統會產生一定的混亂,你也會遇到很多阻力。但是,這個系統最終會從混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種有更多可能性的平衡,一種更利於系統中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
自我發展之問
試著觀察你所在的一個系統,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家庭。然後思考:
這個系統分配什麼角色給你?這個角色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想改變,有哪些來自系統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