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夠尊重別人,在商業世界中表現出職場素養,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降低與整個世界的信任成本,獲得更大的商業成功。(本文摘自《每個人的商學院・個人進階》一書,以下為摘文。)
職業化─商業世界的教養
前文講了有關「職業化」的概念,通訊軟體禮儀是職業化、信件禮儀是職業化、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是職業化,分辨事實和觀點也是職業化,似乎「好的東西」都是職業化。
關於職業化,我非常喜歡這樣一種解釋:職業化是商業世界的教養。
什麼是教養?
假設大雨剛停,馬路上有很多積水。一位司機開車從行人後方駛來,行人趕緊向旁邊躲避。這時,司機踩剎車減速,緩緩經過,沒有濺起髒水,直到開出很遠之後才重新加速。這就是教養,一種對自己利益和別人得失的分寸拿捏。
司機繼續往前開,到了一個開闊的三岔路口,他看見了「暫停」的標誌,但四面無車,也沒有行人。這位司機沒有減速轉彎,而是按照交通標誌把車完全停住,先左右看看,再重新啟動汽車,然後右轉前行。這就是教養,一種在既定規則之下,對自己的克制。
教養的本質就是對外的分寸感和對內的克制力。排隊買票、不大聲喧嘩、不亂丟垃圾、手扶梯靠右站等,都源自這種分寸感和克制力。因為你尊重別人,所以別人也會尊重你、信任你。從長遠來看,你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最終獲得更大的個人成功。
在商業世界也是一樣。我們每天都要與很多客戶、合作夥伴、供應商、競爭對手打交道,如果能夠做到足夠尊重別人,在商業世界中表現出高超的教養,也就是職業化素養,不僅合作夥伴會尊重、信任我們,就連競爭對手也會覺得我們值得敬重,從而不斷降低信任成本,積累愈來愈多的影響力和勢能,最終獲得更大的商業成功。
用商業世界中的教養—尊重別人使用通訊軟體的方式、尊重別人查收信件的習慣、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尊重別人的觀點—贏得別人的尊重,降低與整個世界的信任成本,就是所謂的「職業化」。在商業文明愈來愈發達的今天,職業化可以幫我們避免在不經意間損失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反過來看,有哪些行為是非職業化的表現呢?
第一,失信
有些人很喜歡說:「這件事包在我身上」、「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沒問題,明天就幫你搞定」,可是第二天睡醒之後,連自己說過什麼都忘了。完全不把承諾當回事,或者做超出自身能力的過分承諾,都是職業化的大忌。有這種行為習慣的人很難在商業界立足。而這種行為泛濫的行業,也基本已經脫離商業社會了。
第二,遲到
「我只是遲到15分鐘而已,保證不耽誤後面的事,還是按照原定時間,準時結束。」這也是一種很危險的想法。你把和別人約定的1小時當成了自己的財富,然後大手一揮:「這15分鐘我不在乎,沒了就沒了。」但是要記住,這15分鐘不是你的,如果45分鐘真的可以聊完,那麼在省下來的15分鐘裡,對方一定有比等你更重要的事情可做。
因此,千萬不能遲到。如果真的遲到了,一定要誠懇地道歉,並且補償對方。
第三,勸酒
「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這是中國商業界的一道奇觀,讓外國人看得目瞪口呆,本來應該是「你喜歡喝,就喝;我不喜歡喝,就不喝」,而「我不喝就是看不起你」,這究竟是什麼邏輯?
究其根源,勸酒是一種「服從性測試」。勸酒、服毒、投名狀,都是在商業文明還不健全的時候,用來建立信任的手段。乾了這一瓶,就把訂單給你;吞下這顆毒藥,完成任務後再給你解藥;提著人頭上梁山,我們就是兄弟……這些都是一個道理。
如果你喜歡喝酒,把它當成自己的愛好就好了吧。
第四,打擾
曾經有人給我留言:「劉潤老師,我是個創業者,有個專案想聽聽你的意見。」這條消息被淹沒在眾多陌生留言中。對方繼續說:「劉潤老師,你能回覆一下嗎?」我沒回。他又發來消息:「劉潤老師,你的意見對我很有價值。」我還是沒回。最後他生氣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劉潤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計畫、任務、優先級,甚至自己的困惑。如果別人正好有空幫助你,你可以選擇感激。但如果別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因此沒能幫到你,也不要覺得這個世界傷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