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十年一講,為夢想》,以下為摘文。)
2017年6月就和乾媽開始計畫,在我8月順利完成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學位,要騎腳踏車環島來慶祝畢業。這個為期15五天的單車環島計畫,由68歲的乾媽和大兒子策畫,預計8月26日從新北市三重區出發,9月9日回到三重。
消息一傳給表弟阿漢,他躍躍欲試想參一腳,問題是學校9月1日就開學了,請假與否讓他很掙扎,也變成他的最大麻煩——第一關就是他的母親,平常小舅媽就很要求阿漢的品性、課業......嚴格的管教方式也讓阿漢怕怕~更別說要他開口說服小舅媽。於是阿漢跑來找我求救——
「姊姊,我真的很想和你們一起騎腳踏車環島,可是我怕我媽媽不答應。」
我回答他:「你跟媽媽說了嗎?」
「媽媽很兇,我不敢說。」
最後,當然是我主動去拜訪小舅媽——
「小舅媽,8月底我和乾媽、乾媽的大兒子,還有兩位夫妻檔朋友,準備以騎腳踏車環島來慶祝臺大碩士班畢業,阿漢也想參加,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秀真,之前隱約有聽妳和小舅舅在聊環島一事,確定要成行啦!」
「對啊!再一個月就要出發了。」
「阿漢喔……不是我不讓他去,也知道你們都會照顧他,主要是他要升國二了,一開學就請假課業會跟不上;他從未這樣離家多日參加活動,而且他晚上睡覺要點燈(天啊!怕黑喔~),你看他一副大塊頭(虛胖),萬一半路騎不動,給你們帶來困擾,種種問題……還是不要讓他去比較好啦!」
於是我約阿漢出來聊聊,將小舅媽對他的擔心與疑慮告訴他。
他聽了覺得有些委屈,苦笑道:「媽媽都不了解我!其實我已經偷偷練騎一陣子了,每天早上四點從新店騎到淡水來回(小舅媽和舅舅在菜市場工作,每天都很早出門),而且為了想騎車環島,我也戒掉晚上睡覺開燈的習慣了,只是跟學校請假這部分真的很麻煩......」
的確,就是因為彼此只用猜測或自我觀感去認定對方就是這樣,缺乏溝通與分享,導致許多誤會不斷存在。勇於表達、願意溝通,才是讓彼此更加了解的好方式。
後來我找時間和舅舅一家人詳細說明騎車環島的行程,和小舅媽商量讓阿漢列為隊員之一;礙於學校開學,所以只給阿漢騎5天,到臺南時讓舅舅載他回臺北準時開學,最後一天則讓阿漢來外婆家會合,大家再一起騎回臺北畫下Ending,就此完美定案!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陷入害羞、猜測、自以為是......等等情結裡,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強硬管教,往往會產生反效果,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張或決裂。
表弟阿漢的5天單車環島行,讓我看見他的蛻變。
第一天出發,我們一路順行,晚上住在竹北的民宿。隔天一早集合時,卻不見阿漢,問了男隊員,他說:「阿漢在蹲廁所一個多小時了。」(難道掉進馬桶了?)
正要上樓去關心,只見阿漢匆忙下樓,我問:「怎麼啦?」
他一臉抱歉地解釋:「姊姊不好意思,第一次出遠門有點緊張,大不出來!耽誤了時間......」
「沒事、沒事!或許慢慢就會習慣。」
接下來一路觀察阿漢的表現,更證實了——孩子需要離家才有機會長大。
平常就喜歡接觸機械、電器的阿漢,沿途已經能夠主動協助隊員修理維護腳踏車、幫輪胎打氣;直到第5天,舅舅的車出現在臺南麻豆,準備接阿漢回家。看見舅媽想念兒子的模樣,隊友們直呼:「阿漢很棒、超級貼心的小孩!」紛紛鼓勵他明年繼續騎完全程,便揮手道別。
隔天小舅媽開心來電,興奮地說:「阿漢回家後變了個人似的,很多家事都主動幫忙,也樂於和我分享事情,忽然間長大了。秀真,真的謝謝妳,還好有讓阿漢跟你們一起去騎車。」
其實,有機會讓孩子短暫離家生活些許日子,才能體驗與在家不同的環境、實際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地,有比較和練習思考的機會,自然會成長得比較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