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副總統與名記者電視大對決

伍 岳
user

伍 岳

1988-02-15

瀏覽數 12,900+

副總統與名記者電視大對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3月號雜誌 第021期遠見雜誌

全世界最動人的「秀」,美國總統選舉應算其中之一--緊張、刺激,有時還笑話百出。

插播軍售醜聞

今年的大選才剛揭開序幕,開鑼戲就演出高潮,而且還是新編的戲碼: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布希(現任副總統)和電視新聞主播在螢光幕上「對吼」,彼此臉紅脖子粗,互作人身攻擊,節目等於被腰斬。這樣百年難遇的好戲,自然全國轟動,萬口喧騰。

事情是這樣的:哥倫比亞廣播網(CBS)在一月二十日五的晚間新聞中,由主播丹.拉瑟訪問布希。出人意料的,在訪間之前,CBS先播了五分鐘之久的有關軍售伊朗和援助尼加拉瓜游擊隊的錄影帶。暗示布希在伊尼事件中扮演了比他自己承認的更重要的角色。

這個案子,牽涉了雷根總統及一大堆政府要人,國會曾進行調查,是公認的「醜聞」。身為現職副總統的布希,當然不能說不知道。不過他曾表示,事前他不清楚軍售伊朗的目的是為交換美國在黎巴嫩的人質,而且也提醒有關人員應注意其後果。言下之意,原不贊成。

布希的說詞,未能廣泛取信於人。現在他角逐下屆總統,最怕別人提到這碼子事,因為任何和這件事有牽扯的,都對他競選前途不利。

播完了五分鐘錄影帶,拉瑟和布希的影像即出現在螢幕上。拉瑟直截了當的逼問布希,他在伊尼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到底知道多少實情。

布希說,CBS答應他,這次訪問的內容將以他的政見為主,而不是「改頭換面」的軍售及人質的話題。

拉瑟也不是好惹的,不管布希左騰右閃,他來個緊迫釘人,咬住不放。訪問節目變成了兩人之間的激辯,彼此一再打斷對方的話,聲音愈提愈高。不久,布希即改採攻勢。

互為伊尼案反唇相譏

他說:「這裡沒有一點新東西,我本來以為是一個新聞節目。(伊尼)這件事,你知道,你的編輯們也知道,已經詳加查究,國會並未指控我作錯事……,我發現這是炒冷飯和CBS方面一次小小的虛偽陳述,因為你說你要作一次政見訪問。」

布希指出,CBS以含沙射影的方式暗示他未說實話。「已經威脅到我正直的品格。」他告訴拉瑟:「我對你今晚在這裡做的事缺少敬意。」

拉瑟反唇相譏,認為布希所言他在伊尼案中的立場,經過傳播媒體報導,「使我們在世人面前成為偽君子。」

布希不甘示弱,也對拉瑟作最嚴厲的攻擊:「我不認為炒伊朗案冷飯來評斷我半生事業是公平的。如果我用你在邁阿密拂袖離開廣播室七分鐘,造成CBS開天窗的那件事,來評斷你整個事業歷程,你會有什麼感覺?」

這話要稍作解釋:去年九月十一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美,首站在邁阿密,拉瑟去採訪,並在當地向全國轉播。那天CBS現場轉播一項球賽,拉瑟廣播的時間到了,但球賽並未結束,不能腰斬。

拉瑟很生氣,憤而離開廣播室,等球賽完了,卻找不到他的人,使螢幕上沒有畫面,開天窗達七分鐘之久。

CBS是美國最大廣播網之一,這種前所未有之事,自然廣受議論,拉瑟次日曾公開道歉。這事顯得他浮躁,不能合作,缺少敬業精神,是他事業經歷上的一大污點。

拉瑟顯然沒有防到布希會出這一拳,螢光幕上他怔在那裡,布希追問:「你會覺得怎樣?」

拉瑟是一個有經驗的主播,也有急智,他接口說:「副總統先生,我想你會同意;你當總統的資格,你將為國家提供那一種領導方式,你將主持的是那一種政府,那比你剛才提到的(螢光幕開天窗的)事,遠為重要。」

多數觀眾同情布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拉瑟未容布希答腔,立即問他,敢不敢在愛阿華州黨員初選之前舉行一次記者會,答覆他在伊朗事件中所扮角色及「未答覆的問題」?

布希剛開始說:「從三月開始,我一直在舉行記者會……便被拉瑟驟然打斷。「我猜想答案是個不字?」拉瑟說:「非常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畫面中止,訪問結束。

此刻之後,美國像沸騰了一樣。CBS紐約總部的電話像潮水一般湧進,大多數觀眾同情布希,指責拉瑟對布希不公,而且沒有禮貌。

CBS各地分台也接到無數電話,說他們這次做得太過火。阿肯色州一個CBS分台記者偉士.密爾斯說:「總機線路燈紛紛亮起,活像一顆聖誕樹。」

電話打不進CBS的觀眾,紛紛向其他電視網和報紙投訴,所以全國各地電視台和報紙,都把這事作政治新聞來處理,連一向謹慎的紐約時報,都登在第一板。不管大家說法怎樣,但都認為:這件事必定會在總統選舉、傳播界報導以及一位受人矚目的主播人事業生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共和黨傳播顧問羅伯古曼說:「這是電視史上第一次……。拉瑟今晚出醜了!」

美國廣播公司(ABC)白宮記者、以電視利嘴著稱而使政治人物害怕的山姆.唐納森說:「拉瑟太過分了。他逼迫布希的理由固然不遠,但是在處理這種對話時,我不認為我們可以憑一己之意指揮別人。」

脫口秀主持人及「今日美國」專欄作家拉瑞金說:「拉瑟問得正在刀口上。舒茲真如其他人報導的反對那個政策?布希當時在不在場?」

「華盛頓郵報」以挖水門案成名的記者鮑勃.伍華德說:「它使人看到,要擊倒一個只肯給你設計過答案而不願談特別問題的人,是多麼困難。就此意義而言,丹.拉瑟應被喝采。不過,他的表現有對人失禮之處。」

非臨時開火,實來者不善

有線電視新聞網政治新聞導播珍麗絲蒂.杜蘭說:「拉瑟的表現令人臉紅,他們這回才應該開天窗。你不能問副總統一個問題,而不給他回答的機會。」

德州拜揚市民泰瑞.考屈告訴「今日美國」說,她是民主黨員,但是她認為這個節目做得不公正。

也有人覺得布希表現太差。民主黨主持民意調查的彼得.哈特認為,布希沒有好好利用這個大好機會。他說:「布希能上CBS,這是每個參選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可是他只顧抱怨,這裡不公平,那裡不公平……。」

布希與拉瑟在電視上鬥嘴,看起來是臨時開火,實則大家都早有準備,來者不善。

眾所周知,拉瑟對布希在伊尼案中的立場存有疑問,也不欣賞,他要求訪問布希,自然不懷好意。布希洞察其意,答應接受訪問,條件是不能事先錄影,必須現場播出,這樣自己才能控制訪問內容。

雙方都不甘示弱

在二十五日拉瑟訪問布希之前的幾天裡,CBS新聞部政治小組人員興沖沖地準備了一套資料,顯示布希在伊尼案立場上許多前後矛盾的說法。他們準備在訪問開始之前先播出這些帶刺的資料,猛刺布希,使他措手不及,然後由拉瑟發問,叫他無法回答。

而布希這方面也摩拳擦掌,做好了準備。布希身為副總統,不能當家做主,不免給人以「軟弱」的印象,這回要藉上全國電視節目的機會,與拉瑟纏鬥一番,以顯示其狠勁。

結果老謀深算的布希打勝了,使接華特.克朗凱棒子的丹.拉瑟馬夫前蹄,摔了一跤。

不過政界人士認為,布希的勝仗,也要付出代價;伊尼案,民眾本已淡忘,經此一鬧,大家勢必舊事重提,如果布希沒有服人的解釋,對他的競選活動當然不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